三分廠總工辦,高振東坐在電腦前,面前放了幾個東西,而他自己正在回覆郵件。
郵件是房教授那裡發過來的,討論的是和防護攜行系統相關的工作。
這些事情總體並不複雜,沒有涉及到太高深的技術問題,就在郵件裡就能說個清楚明白。
他面前放的幾個東西,正是房教授那邊送過來的頭盔和防護攜行具樣品,還有一塊氧化鋁陶瓷防彈插板。
而他現在正在撰寫的郵件,正是他在檢查這批裝備之後的一些感受,當然,其中的防彈插板就不用檢查了,那東西在這個過程裡主要起到一個配重的作用。
“房教授……”
“……對於頭盔,其外形及檢驗資料我已悉知,並無不妥之處。唯有一個額外建議,頭盔應配備白色、叢林迷彩雙面布盔罩,加之頭盔本體,共有三種顏色,可以適應多種環境,有利於我戰士在上述環境下的隱蔽作戰。”
頭盔和預想的差不多,1.2kg的重量,能扛得住7.62*25手槍彈的打擊,能防的住炮彈破片,至於步槍彈的正面打擊,就不用想太多了,這東西扛不住,但是對於斜向的子彈,有一定機率跳彈。
至於說扛住子彈的同時頸椎會斷這種說法,聽聽就好,子彈沒那麼大的動能。哪怕是頭盔帶子紮緊了也是如此。
所以高振東對於頭盔本體沒有什麼意見,只是對外觀有些小想法而已。
配多種盔罩在現階段看來是有點動靜太大,但是配一種還是可以的,這讓高振東想起小時候的雙面夾克了,這搞法正好能用得上。
至於為什麼他選擇這兩種顏色,嗯,因為好看。
只是這樣一來,戰士們想要像高振東前世知道的那樣,一個鋼盔從喝水做飯到噓噓,就不是那麼太方便了,得取盔罩,權衡了半天,高振東覺得這點兒不便還是值得的,還是加上吧。
“……對於防護攜行具,個人建議不用任何拉鍊作為連線或封閉手段,應使用塑膠粘接帶、扣帶等更為可靠的方式完成上述功能。”
拉鍊這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好東西,結實可靠、美觀耐用、連線區大、輕巧方便、適應形狀多、封閉效果好。
但是,一切就怕但是,在防護攜行系統上,上面第一個優點就完全不復存在了,這東西算是最不可靠最不結實的那種,說得難聽點隨便找根麻繩拴上去都比它強。
我們的衝鋒槍彈掛就是繩子拴的,但是高振東前世,人家打仗我們這邊這玩意能賣到脫銷。
拉鍊光說不結實是一回事,這東西能壞的地方還挺多,縫線、鏈齒、拉頭、拉柄……哪兒哪兒都有可能出問題,而且隱患多不說,壞了還賊難修,換起來也難換。
而且和塑膠粘結帶不同,塑膠粘接帶掉一點兒毛少幾個鉤沒事兒,拉鍊有個特點是,任何一個地方壞了,這東西基本上就沒用了,哪怕用上雙頭拉鍊,也只是略微改善,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高振東能搞定積體電路,但是自問搞不定把拉鍊搞可靠這麼高難度的動作,別說他了,日後搞這行的,也沒人能把這事兒搞好,因為這些毛病都是孃胎裡帶來的。
這個時候,高振東才深深意識到,我艹,原來圓珠筆裡的圓珠,也許真的是工業明珠?
可能拉鍊這東西在這年頭算是高階貨,強烈想把防護攜行具搞好、搞漂亮的房教授,對於拉鍊的用量比較奔放,到處都是,一眼看上去,這玩意不像是攜行背心,倒像是攝影背心。
所以高振東連忙制止這種搞法,這麼搞,這東西可就徹底廢了。
“……同時,建議左下襬區域,不要安排掛件和附件,我軍戰士大部分地面戰術動作,均是以左半身體接地支撐。此處其他物品太多,可能影響戰術動作的執行……”
這個就是妥妥的實戰竅門或者叫經驗了,以房教授現在的經驗,是考慮不到這個問題的,所以在這兒也掛了不少零碎,對此,高振東的評價是——硌人。
如果說一件防護攜行具就要讓全軍改戰術動作的話,那這東西就是設計不成功的,不論那些戰術動作是否合理,是否過時,那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
“……攜行具的主連線在背部且為拉鍊,此設計不盡合理,將導致單兵無法順利穿脫攜行具,且極易損壞。同時,在該位置將影響揹負其他物品。應將該連線改至單側或雙側腋下,採用較大面積的反折塑膠粘接帶進行粘接……”
估計是胸前要掛彈匣,在這裡像想穿衣服一樣穿脫就不太好操作了,房教授直接搞了個反向操作,正面不行是吧?誒,我放背面。
放背面功能上倒不是不行,可是操作便利性上,基本上一個人就很難穿脫了,不得不說,房教授這一手還是有點兒奇葩的。
同時還有個問題在於,不論機械化到了何種程度,我們還是會行軍的,背上是要背東西的,比如被包,也有可能是三根61火,或者其他東西。
這種設計就意味著,一旦戰士受傷或者在其他情況下需要臨時脫開攜行具的情況下,不把背上的東西卸掉,這玩意就脫不開,在實戰情況下非常耽誤事兒。
對於戰士們來說,彎腰、緊背發力是常用動作,這東西把拉鍊開在背上,基本上可以肯定,被背部緊繃的肌肉繃開是大機率的事情。
所以這東西一定得改,而且高振東都沒說“建議”兩字兒了,直接就是“應”,無論如何,這東西你得給我改了。
除了這些問題,其他總體都還好,材料、結實耐用、可容納的物品、取用方便性等指標,都在不錯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