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看到這裡的時候,搞攻5的同志有一種自己是傻子的感覺,這麼明顯的問題,怎麼就沒想到呢。
“鵝卵……”,沒錯,這個單位,就是上次問高振東16mm和8mm鋼纜的那個。
還好,現在只是在做靜力試驗,還沒有到首飛的時候,樣機造得也不多,就幾架,損失不大。
看來還是隻有佈置回翼根了,原本出於什麼原因將6爺佈置在翼根的航炮放到了機頭,具體不得而知。
不過高振東從圖紙上估計,可能是因為原本尖頭為了取得更好的下視視野而改進的,但是卻沒什麼好的裝備往裡面裝,乾脆把翼根的機炮移到這裡來,把翼根的空間節約出來裝油。
如果說信件裡這個事情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話,那下一句就不是那麼好懂了,至少對於現在的攻5型設計人員來說,根本想不到這個事情,或者說想到了但是不知道怎麼處理。
“鑑於該機超音速效能要求低於1.5,現設計D型進氣道總壓恢復係數在超音速狀態下的劣化情況,尚在可接受範圍內,但進氣道設計在保證低速足夠進氣量的同時,未考慮高速時大進氣量可能帶來的發動機喘振問題,建議考慮補充高速放氣口。”
原本攻5那個光桿構型飛1.1馬赫,算是勉強能超音速的速度,帶調節的多波系進氣道顯得有些沒有必要,雖然這時候的攻5,由於591和鎢鉬合金、計算機技術帶來的紅利,推力要比原本的大不少,速度高一些。
但高振東做過估算,這個速度仍然沒有達到需要多波系進氣道的程度,高振東也就不準備把事情搞複雜了,鑑於未來我們的經濟情況依然不容樂觀,高振東還是想簡單可用就好。
但發動機的進氣情況在高速低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低速時,進氣量可能不足,後來的戰鬥機普遍採用輔助進氣口的方式。
不過這個時候,由於速度跨度範圍小,這個問題並不突出,一般是採用一招鮮的方式,沒有輔助進氣口。
如此一來,低速時的進氣流量是能保證了,但是高速時大進氣量可能帶來發動機喘振的問題卻出現了,雖然這個時候飛機還沒試飛,沒有發現,但是隱患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比高振東前世看到的還要暴露得早。
因為這個世界的攻5,天生就比他前世看到的要飛得快!因為那兩臺發動機更好了。
飛得快了,問題自然就會出現的,好東西帶來新問題,這找誰說理去。前世的5爺,也同樣是在改型用上了改進發動機,推力上去了之後,不得不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幾位在看信的設計人員彼此對視一眼,這回沒有罵自己傻了,這東西和機炮佈置不同,的確是想不到,但這比干傻事還讓人難受,說明設計的時候,考慮還是不周。
如果說這兩個建議改動都相對較小,屬於修修補補,對飛機的設計並不具備顛覆效果的話,那接下來的信裡的話就有點兒讓攻5的設計人員心驚了。
“鑑於該機現設計作戰半徑較短,建議可以考慮採用翼身融合方式,增加機內容積,同時可以減小阻力,以提高升阻比,同時對於機體剛度帶來有利影響,設計得當,可有效降低機體重量。”
翼身融合,典型的就是花旗佬的F16了,那是真漂亮。
早期戰鬥機像F16融合得這麼徹底的不多,雖然其他一些翼身融合的戰鬥機融合方式和程度雖然不同,但是翼身融合帶來的好處還是在的,無非是多寡而已。
翼身融合綜合來看,機翼與機身連線處尺寸越大,得到的好處就越多,當然有些弊端也就越多,比如穩定性下降。但這並不是說,只有飛翼、無尾三角翼、截尖三角翼這種飛機才能用翼身融合。
看到這裡,瓷都飛機廠的同志很是好奇。
翼身融合?這是什麼新技術?倒是能從字面上理解到一點,不過搞技術還是比較忌諱望文生義的。
雖然不明白,但是信裡的一堆好處還是不由得他們不心動,大家興沖沖的往下看,想看看這個“翼身融合”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然後他們發現……
沒了!
這個東西就斷在這兒了!
挖個坑就跑了!
這要擱幾十年後,先天網文聖體了屬於是。
但是瓷都飛機廠的同志現在並不知道網文是什麼東西,他們只知道斷得很難受。
幾位同志面面相覷,最後負責型號的肖總安慰大家道:“沒事,既然防工委把這信轉過來了,想來我們真有興趣的話,找防工委打聽打聽應該沒問題。”
大家這才打起精神,繼續往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