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光學所,接到了一個光路系統的研製要求,要求的發起方,來自十二機部,至於是做什麼用的,並沒有說明。
要求非常貼心的分為了兩級,實現過程也就分成了兩步。
&n的鐳射束擴散為直徑160mm的平行光束。
第二步,是將這束擴散後的平行光束,將光路中的玻璃板上影象重新縮微投影為一個20mm的光斑。要求縮微投影后,圖形變形不超過5微米,越小越好。
這個要求說簡單那不簡單,說麻煩嘛,好像也不是非常麻煩,正好卡在好像努力一下就能夠的著的程度。
對於搞技術的人來說,這種要求是最舒服的,既不會沒有挑戰性和成就感,又不會要求太高難以實現。
而且對方明確說了,分兩步實施,第一步做出來就先提交第一步,第一步儘量快,第二步可以慢慢做,但是質量一定要穩。
還能分步提交成果,這就更舒服了。
甚至對方還非常貼心的,送了一臺鐳射器過來,正是355nm鐳射光源。
這個不是紅寶石鐳射器,本來是高振東為鐳射測距準備的YAG(釔鋁石榴石)鐳射器,這東西功率比較容易做大,而且波長根據摻雜可調。
這正是高振東和1274廠積體電路工藝研究中的一部分,這個東西一看就知道,用於光刻機的光路系統。
把整個光路系統分成兩步,正是高振東的主意。
第一步,相對簡單一些,可以用於接觸式或者接近式光刻機,這兩個都是直接投影的,模版的解析度多少,實際解析度大約就是多少。
而第二步困難一些,等東北光學所慢慢搞就行,這是預想用於投影式光刻機的,搞個一年兩年三年的都不是什麼問題,搞不出來,接近式光刻機也夠用了,搞出來了,那就純賺了。
與此同時,某化學研究所,搞有機材料的同志也接到了十二機部關於光敏材料的研究要求,研究要求明確指明瞭,光敏材料可以是光聚合型、光分解型、光交聯型中的一種,用於鐳射感光成像,工作光波長355nm。
十二機部還送來了一臺鐳射器,以及簡單的鐳射擴散配件,用作試驗過程中的光源。
說實話,研究所的同志,還是第一次看到要求這麼明確,連技術路線都給說得明明白白的要求檔案。
甚至光交聯型這種,他們也是看了要求檔案裡面的解釋才搞清楚是個怎麼回事兒。
要是所有的需求方都像這一家這樣就好了,化學研究所的同志美滋滋的想,還能學東西!
其實這是高振東沒辦法,他不知道現在到底哪一種能搞成,總之65年這東西是有的,乾脆把幾種常見的光刻膠的路線都給寫了上去,你做出來哪種算哪種,無非就是正膠負膠的區別,都能用。
一個技術剛興起的時候,自由度是最大的,不用考慮太細節的東西,而且配套技術不用考慮技術路線的差別帶來的效能差異,因為要求還沒高到那份上,大概就是能用就行,整出來就算本事。
像日後光刻技術那一大堆高階技術在這個年代都不用考慮,根本用不上,也沒條件用上。
搞個10微米~100微米的光刻,就想著把浸潤光刻、多重曝光、EUV光源這些弄上來無疑是吃飽了撐著了。
且不說這些美滋滋的配套廠所,高振東自己,正在和廠裡的一堆八級工研究工件臺的事情,雖然不搞多重曝光,但是套刻還是需要的,工件臺的定位精度還是要考慮。
套刻,就是把多個圖形分多次刻到同一工件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
如果只是刻一次,那倒不需要管套刻精度,只要保證光的投射範圍都在晶圓上以及光投影精度即可,可是在積體電路工藝裡,是要分很多次光刻,來形成不同結構,而且這些結構之間又有電路連線,所以套刻精度還是要保證的。
至於雙工件臺,就先扔一邊了,一個工件臺還沒搞利索呢,想那麼多是給自己找麻煩。
“高總,你這個東西的定位精度要半絲?”一群老八級工有點嘬牙。
1絲,從機加工的角度,等於10微米,半絲,5微米。
高振東點點頭:“嗯,先不考慮移動定位精度,就考慮兩個工件固定時定位的相對精度就可以。”
如果微縮投影還沒搞通的話,那移動定位精度就意義不大,因為不需要在晶圓上一個晶片一個晶片的刻,而是一次性投影出整個晶圓的影象,這種情況下,哪怕套刻,主要考慮的也就是模版、晶圓固定時的相對位置精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