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振東主任,你這不報個新專案?(4k)
那是一個戶外用的熱成像儀,在日後,是民用產品。
嚴格說來,都是夜視器材,可是紅外探照燈(搭配紅外攝像機)、微光夜視儀、熱成像儀是不同的。
紅外探照燈,是主動發射紅外線,然後紅外相機接收反射回來的紅外線,成像達到夜視的效果。把它看成是一個普通探照燈就行,只是發射的是紅外線。
優點嘛,技術難度低,40~50年代都能搞。缺點嘛,能耗大,距離近,對比度差,還有用在軍事上不能忍受的點就是,在別人的夜視器材裡,自己就跟個大燈泡似的,滿世界的高喊“我在這兒,快來打我。”第一代之後,在軍事上的應用很快就淘汰了。
微光夜視儀,其實是把非常微弱的可見光,透過增強放大,來達到夜視的效果。後來又發展了很多種技術分支,總的來說有其優勢,所以一直都在發展應用中,不過早期強光燒燬,後期白天變瞎是它的一個頑疾。
熱成像儀,是直接利用熱訊號成像,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紅外相機的增強版,但是它是不主動發射訊號的,被動接收熱訊號,直接成像。綜合來說具有最好的探測效能,尤其是熱訊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都在發熱,只要和背景溫度不同,就能被發現,而且,它能穿透煙霧。缺點嘛,貴的東西一般來說只有一個缺點:貴。
在三代坦克起,基本上熱像儀是標配。
熱像儀用銻化銦陣列或者碲汞鎘陣列比較多見,前者價格低,效能不錯,但是禁帶窄,後者禁帶可調,使用波長範圍廣,載流子濃度高,價格高。
恰好,這兩種材料在59年,都已經出現了,提取出來沒準兒能有驚喜。
提出來的東西,個頭比商店裡看到的大不少,而且樣子也不同,對此,高振東有心理準備。
兩塊晶片提出來能變成兩個櫃子,那別的還有什麼不可能。
能提取出來,看起來物鏡目鏡都有,這就讓高振東驚喜了,沒有給他變成一個紅外探照燈+紅外攝像機,這就一切皆有可能。
照例是有一套材料附送的,高振東把這個還不知道是不是熱像儀的東西收起來,拿起材料,仔細研讀。
看完裝置介紹部分之後,高振東有點兒哭笑不得,這個狗系統,你說它嚴格吧,它還算是幫你卡了個bug,你說它寬鬆吧,實際上你又沒佔啥便宜。
系統基於現有技術基礎,給高振東整了一個技術極限內的熱像儀。
——線陣列掃描熱成像儀。
這東西本來是到了70年代後才出現的。
簡單說就是,按照59年這個技術基礎來說,別說高解析度了,就是128*128的紅外成像單元都是不可能做到的,這涉及到一整套相關技術。
但是到了70年代的時候,終於解決了材料一致性問題,但是沒有日後的整合半導體技術,沒有辦法把上萬上十萬的的紅外探測器單元整合到一塊平面上。
因為每個分立單元至少要接兩根線,是物理意義的兩根,而且這麼多的單元,一致性非常難做。
而一個能接受的影象,解析度至少數萬畫素起。
研究人員靈機一動,誒,我拿少量一致性好的探測器單元,排成一列或者幾列,這樣線不就少了嘛,一致性也好做。
雖然線少了,但是很明顯,不論1*100還是2*100的解析度,都是沒法成像的。
於是研究人員又抖了個機靈,我讓這個線狀的紅外探測器陣列,動起來,在成像範圍內一行一行的成像,再把影象拼起來不就行了?
於是,在加上一級製冷、真空杜瓦瓶絕熱、含鍺紅外光學器材這些不算太誇張的技術之後,線掃描紅外熱像儀就出現了。
哪怕到了高振東前世,線掃描也仍然是低成本熱像儀的主流技術之一。
系統就是給高振東弄了這麼個東西,1*120的線陣列,實現320*240的熱成像解析度。
線陣列的探測單元用的長波碲汞鎘材料,這是個好東西,不止用在紅外探測上面。
效果和日後的肯定沒得比,但是在現在,那是蠍子拉屎——獨一份兒。
拿著這套東西,高振東感覺有點麻煩,這裡面基本上每一項,都是需要經過試製過程,才能說清楚來源的,甚至都不能用婁家人來打掩護,因為試製需要的裝置器材材料,不是普通商人能搞定的。
哪怕是號稱半城也不行!這些和已經鋪開民用的晶體三極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