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連偉又開始了他和高振東之間發生了好幾次的空對空對話,不過這次,嫻熟多了。
而且今天這個,只是想開闊思路,院裡是有一些想法的,來找高振東,是想集思廣益,不是想解燃眉之急。
“還是個耐熱的問題,大概要到1800~2000度,一次性使用,工作時間不長,可以依附到金屬底材上,底材本身能耐溫大概1000多度。但是有個問題是,工作在高溫高壓高速氣體氛圍中。”
看看,林連偉一氣呵成,都成精了。
林連偉和他上頭的陸工、型號總師,都估計到高振東猜到他們在做什麼,但是估計歸估計,他們還是不能敞開說出來。
反過來,高振東也知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但是高振東也不能說出來。
不過至少這種估計,能讓林連偉他們設計院這邊,在規則允許範圍內,儘可能清晰的描述問題。
這回不用繼續玩兒猜謎遊戲了,導彈的火箭發動機的尾噴管沒跑了。
不過不知道他們的工作時間是多長,但是考慮到應該是紅外格鬥彈,那就不會長,基本上是按秒計算。
斟酌了一下現在可能有的技術,高振東一口就把答案說了出來:“鉬、鎢、鎢銀合金、鎢銅合金、金屬陶瓷或者石墨。”
至於碳碳複合材料,這個時候就不用說了。
前面這些東西倒是勉強在林連偉的知識範圍內,但是石墨這個東西就讓他有點兒懵了。
“石墨?那不是碳麼?這可是工作在高溫高壓高速氣體中的。”
“沒錯兒,碳怎麼了,金剛石不也是碳,它咋就那麼硬?石墨在燒完之前,耐熱效能可好了,你這不是一次性麼?厚度做夠了就行。”
想了想,高振東補充道:“多晶石墨就可以,這東西便宜,可以滲點矽或者滲點銅。不過更好的是熱解石墨,用氣相沉積法就能做。”
國內這個時候還沒有熱解石墨這個東西,是在60年代前期才開始研究,等到真正用到導彈火箭上,已經是70年代的事情了。
但是這不影響高振東就這麼大喇喇的把它說出來,在材料這領域,他現在的情況,是可以說更多的一些東西的。
這些東西,完全超出了林連偉的知識範疇了,他傻愣愣的記下。
高振東想了一下,又補充了一句:“如果工作時間長,那設計就複雜一些。”
這句話就很靈性,只差說“火箭發動機噴管如果是長時間工作的,那就要複雜些。”,實際上到這個時候,雙方都知道對方知道了,但還是不能說,就很好笑。
高振東之所以知道這個東西,是因為作為資深軍迷的他,前世在中二期的時候,為了和人在網上對線啥的,曾經買過一些軍工專業書籍。
不過後來他在自動化這個大海里游泳差點上不了岸,那些中二的做法和想法,也就漸行漸遠漸無書。
這其中,就有一本是公開出版的,講火箭發動機設計的,神奇吧,在高振東前世,這些只涉及過時、基礎的理論和技術的書都已經公開出版了。
不過那個時候的過時,放到這個時候可就不過時了。
高振東仔細看過這本書,他現在這個腦袋,記憶力很好,就是得回想一下才能想起來。
如果沒人提醒引導,他是想不起來的,有點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