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的會議還是之前的一套流程。
省裡的領導簡單上臺講話之後,就是參會代表上臺發言。
陳露陽是最後一個。
當聽到工作人員的提示之後,陳露陽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昂首闊步的走上臺。
簡單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後,陳露陽道:“今天在座的各位代表,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和領袖,聽了大家的發言,我受益良多,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發。能夠參加這次交流會,近距離、面對面的接受大家的批評指導,我感到非常榮幸!”
“今年我出版的書,書名叫《英語日常交流用句》。之所以想要寫這本書的,是因為我的一個好朋友要公派出國,我為了他能夠順利透過考試而編寫了一本參考筆記。沒想到這本筆記有幸被省大的老師們發現,主動聯絡我進行出版併成功參評了全國優秀圖書。”
“我是機械廠的一名工人,對於外語的重要性極有感觸。“
“今年我們機械廠開展軍轉民的改革,所引進的技術和資料全都是從國外買來的。可是錢花了東西拿到手了,研究的時候卻傻眼了。為啥?因為看不懂!”
“沒辦法,我們只能請老師,找專家來翻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廠領導藉著省裡舉辦大學習月的契機,在廠裡開設了兩個語言學習班。語言學習班非常有成效,當時還一度刊登在省報上!”
“而我認為,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不是‘引進來’,而是‘走出去’。”
“隨著我們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進出口貿易的不斷增多,早晚有一天我們的商品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語言就是我們走出去的一塊非常重要的敲門磚。”
講到這,陳露陽看見了下面第一排的位置有人舉手提問。
這還是交流會上第一次有人舉手提問,陳露陽下意識的將目光望向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點頭示意之後,陳露陽才道:
“那位同志,您有什麼問題?”
眾人順著他的目光看去,見有人提問,都轉過頭去看熱鬧。
“同志您好,我是燃氣輪機研究院的,我們院目前也存在東西買到手但是看不懂、說不通的情況,能請您分享一下怎麼學習的英語交流嗎?”
說話的人語氣雖然溫和,但是眉宇間有一條重重的川字紋,看著很是嚴肅。
陳露陽笑著示意他請坐:“這個問題就是我要與大家分享的學習方法。就是要多聽、多看、多說。”
“我的語言其實是跟我爸學的。我爸喜歡聽隋唐演義,但是由於我家的收音機不好使,總是跳臺,經常就跟跳到了日語和英語頻道。”
“我就跟著廣播聽,然後照著《廣播之友》去看《星期日日語》和《星期日廣播英語》的原文,就這麼一天天的跟下來就學通了。”
“你的意思是,跟著廣播聽就能把英文學會了??”
燃氣輪機研究院的川字紋反問了一句,語氣裡多少有些質疑。
不過還沒等陳露陽解釋,會場的另一端倒是有人主動下場幫忙。
“廣播確實是個好東西!我們學校的一個老教授就是透過聽廣播,自己學會的英語。”
陳露陽抬頭一看,就見自己的“爺爺之一”手裡抓著柺杖,樂呵呵的開口。
別看老爺子一腦袋白頭髮,但是說起話來依然聲音洪亮。
老爺子樂道:“起先我們也認為他聽不懂,但是那老傢伙現在耳朵練的比我們都好使。”
老爺子說到最後,忍不住由衷的感慨一句:“勤能補拙啊!”
陳露陽站在臺上,沒敢吱聲。
這個會場裡坐著的,不是搞理論寫教材的,就是搞技術革新的,哪有傻子?
說他們各個人均天賦異稟都不為過。
還勤能補拙……
你換成普通老頭兒試試?!
就田大爺那樣的,你就是24小時洗腦迴圈貼著他耳朵硬灌著聽,他也聽不進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