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敬之計不可取,子布,你可有何良策?”
此時的孫策,將希望又寄託在了張昭身上。
所有人的注意力,也皆都集中在了這位德高望重,被孫策奉為文臣之首的名士重臣身上。
張昭乾咳幾聲,拱手正色道:
“劉備不過一織蓆販履之徒,又沾著我江東無數血債,主公自然不能向他求和。”
“昭的計策是,主公何不重降於袁術,引袁軍南下來對付劉備呢?”
府堂內,又是一片譁然。
不過這一次的譁然,顯然比先前要弱了許多。
畢竟孫策宣佈與袁術決裂,前後也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已。
在此之前,孫策名義乃是袁術的臣子,他們這幫跟隨孫策的武將,同樣也算得上是袁術部將。
他們跟隨著孫策歸降袁術,名義上也可以叫重歸故主,比向劉備乞降要有面子的多了。
眾將的牴觸心理,自然也就沒那麼大。
哪怕是孫策,雖然對張昭此計,臉上流露出了失望之色,但反應卻顯然沒有適才對魯肅那般強烈。
“子布啊,伱的所謂妙計,就是讓吾向袁術低頭認錯,重新向他伏首稱臣嗎?”
孫策失望的目光,看向了張昭。
只是,他話中卻用了“低頭認錯”四個字,有種小孩子做錯了事,向大人服軟認慫的意味在內。
張昭自然聽得出這其中意味。
“袁術素來待主公若子,對孫氏一族也是極厚,其治下各郡中,孫氏為太守者不少數。”
“而主公先前與袁術決裂,一者是袁術僭越稱帝,確實是有失大義,二來也是曹操藉著朝廷名義,從中挑唆主公反袁。”
“現下曹操拿下徐州後,轉頭卻去兵圍葉縣,置袁術僭越於不顧,置漢廷的威信於不顧,主公又何必顧慮。”
“何況主公只是名義上向袁術歸降稱臣,實則卻仍據有江東,不過是引誘袁術發兵南下,配合我們南北夾擊共抗劉備罷了。”
“待擊敗劉備後,主公如何對待袁術,再從長計議也不遲!”
張昭既是臣子又是長輩,最清楚孫策這孩子要面子,這一番規勸分析,自然是給孫策搭足了臺階。
孫策沉吟半晌後,嘆道:
“就算吾用子布之計,只怕袁術恨吾當初反他,也不肯出手相救呀。”
這話代表著孫策已然鬆了口,願意採納張昭獻計。
張昭暗喜,忙又道:
“袁術失了汝南陳國樑國等大片豫州之地,呂布兵敗後又等於失了徐州,其實力已是大損。”
“主公若是歸降,等於是令袁術重得江東,實力大增,袁術豈有不喜之理?”
話鋒一轉,張昭接著又道:
“何況據昭所知,當初劉備從徐州敗逃汝南時,途經盱臺曾殺袁術之子袁耀。”
“這殺子之恨不共戴天,袁術豈能不報?”
“再者若劉備得了江東,袁術便要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又怎能不知?”
一番分析後,張昭斬釘截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