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此同時,陳比覺做出了另一個選擇。
從一開始,陳比覺就覺得這事兒和自己屁關係沒有,自己頂多就是去催賬的同夥,而不是殺人的同夥。
他在自我內心拷問之中,並不覺得自己應該贖罪。
他覺得,殺人不是自己的問題,而自己和辛小豐他們出手殺了兇手,也已經是為這家人報仇了。
他已經盡全力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情,那就是沒有出賣辛小豐和楊自道。
最終,電影給出了畫面,所有人才知道,原來陳比覺是一直在裝傻,最後他選擇了隱姓埋名,離開這裡。
所以,這部電影才叫做《烈日灼心》。
不同的人,面對罪行面對法律有完全不同的選擇。
在烈日之下,哪個罪犯的內心能問心無愧的接受拷問?
電影播完,影評人們都有點蒙。
這不是韓舟一貫的作風啊。
雖然韓舟曾經拍過哈嘍樹先生,但是之後哪一部電影不是商業大片。
怎麼這一次開始探討人性了?
並且,這部電影對於人性的探討可以說是震撼,也可以說是精彩。
特別是看完結局,再回想辛小豐在執行死刑時的表演畫面,更為震撼了。
但是,這部電影也有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主角是個壞人!
哪怕他後面的很多行為展現他是個好人,之前的犯罪就是一時衝動,但就是這一時衝動,就註定了他絕對稱不上好人。
這樣一個主角,非常不利於電影的傳播和推廣。
電影小改一下,比如讓辛小豐不要做強姦犯,而是兇手是強姦犯,三人只是阻攔兇手,然後殺了他,才開始逃亡。
那麼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說辛小豐是一個法律定義之外的好人了。
但為什麼要這麼處理?不想賺錢?
也有影評人在想到了這一點後,迅速擺頭甩開了這種思想,並且寫下:“韓舟對於劇本的設定很有深意,或許韓舟不在意《烈日灼心》是否賺錢,卻在意烈日是否真的灼心。”
是的,對於好的地方,哪怕能賺錢,韓舟也不改,不想賺那個錢。
對於不好的地方,韓舟就是要改,非要改不可!
影評人們在網路上大肆宣傳《烈日灼心》。
哪怕韓舟沒有給他們掏一分錢,他們也願意宣傳。
因為,宣傳好電影,本來就是他們的工作,雖然沒錢賺,但是《烈日灼心》值得。
但是,這部由韓舟、張策永、唐週三個娛樂圈觀眾最熟悉面孔拍攝的電影,在沒有宣傳後,也並沒有太多影迷去看。
鐵桿影迷依舊會注意到這部電影,但是路人影迷根本注意不到這部電影。
整整兩週過去,《烈日灼心》才勉強湊夠了五億票房。
就在這個時刻,大量的通稿出現了。
《韓舟首次慘敗,新電影兩週過去票房勉強五億》
《江郎才盡?韓舟已經沒有了號召力》
《嘗試新型別電影,韓舟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慘敗》
《韓舟不行了,電影票房很可憐》
這種文章一夜之間佔據了各大短影片網站和新聞門戶。
鋪天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