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維國一個人站在火車站站臺上。
“七連,應到一百八十四人,實到一百三十七人。”
沒人懷疑他們為什麼缺員這麼多,並不是遲到,而是犧牲。
“五連,應到一百七十八人,實到九十二人。”
“三連!”嶽維國左手扛槍,右手拿著小號,表情堅毅:“應到一百八十四人,實到一人!”
雖然有紀律在,但是附近的戰士還是忍不住轉過頭來去看。
已經是將軍的李團長上前,給嶽維國整理了帽子,隨後轉身離去。
這場戰爭,各個部隊都打出了輝煌的戰果,所以只有非常強的戰績才有榮譽。
嶽維國所在的連隊,任務並沒有完全成功,連嘉獎都沒有。
但,誰都知道,這個任務本來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是毅然決然有人去做有人用生命去嘗試了。
區域性的犧牲,為的就是提高整場戰爭一絲絲的勝率。
就好像司號員一樣,明明是最危險的軍職,卻很少有嘉獎落下來。
不過,嶽維國有他的軍功章,軍功章就是胸膛上留下的子彈孔。
電影到了這裡,已經壯烈到了極限。
但是,謝輔並沒有刻意的繼續渲染壯烈。
而是更多的講述了傳承。
不久之後,部隊整編,嶽維國所在的旅迎來了大量的新兵,他的連隊也獲得了補充。
三年的戰爭,打到最後,雙方最終宣佈停戰。
已經成為中年人的嶽維國,帶著滿身的傷,已經缺掉的右手,回到了家鄉。
如果說劇情到這裡為止,那麼這部電影不應該叫做《衝鋒號》應該叫做《華國戰爭中的一個兵》。
到這裡,全片已經長達兩個小時了,但依舊沒有結束。
嶽維國因傷退伍,此時他已經是一名營長了。
上面決定調他去蘇省做一名縣長。
但是嶽維國拒絕了。
嶽維國回到了老家,穿上了長袍成為了一名老師。
看不出當年的崢嶸歲月,看不出當年的鐵血英勇。
如此儒雅。
只是少一隻右手掌,只能用左手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
時間慢慢過去,這一年,嶽維國六十六歲。
一個學生把報紙給嶽維國看。
《我軍取消司號員兵種》。
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需要在開戰前吹響衝鋒號了,也不需要起床號,更不需要集合號,哨聲即可,電子訊號,喇叭,似乎都可以代替司號員,這樣的話,打仗也不需要有人拿著衝鋒號在槍林彈雨中挺直了腰板用命來發動命令了。
這是90年。
蒼老的嶽維國,穿上了以前的軍裝,被新一代計程車兵,接進了軍營。
嶽維國來,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申請國家考慮回覆司號員兵種。
因為司號員,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兵種,也是我軍精氣神的象徵,是我軍傳統的象徵,是我軍勇氣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