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時候,嶽維國也成為了教導部隊的一名老師,教育俘虜:“有華北的嗎?自己寫信回家去問問,誰家沒分到地啊?以前國黨的時候,你們家有地?”
“你們在前面打仗,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別看我軍伙食不算特別好,但是我們在前方吃苦,你們的家人在後方,再也不用餓肚子了。”
“你們為國黨當兵,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吃口飽飯?現在我軍讓你們的家人都有飯吃,你們呢,願意留下的就留下,不願意留下的,就在這裡等著,等打完仗,就送你們回去。”
嶽維國說服了很多人,加入了我軍。
還選了兩個膽子大,勇敢的,帶在身邊,教他們吹號。
兩個俘虜投入我軍,都搞不明白,吹個號而已,怎麼還要選膽子最大的啊?
直到開戰,機槍火舌吞吐,炮聲轟隆震天,嶽維國抄起小號站在最高的地方昂首挺胸吹響衝鋒號,他們才知道,司號員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
與我軍司號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方的長官,開打就跑路,這能有什麼打頭?
什麼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上面還嘉獎嶽維國,一個司號手,膽氣頂得上敵人三個排。
在這個世界,打到最後,上面決定,要度過到臺海,完成一統。
從青年出征,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五年。
嶽維國所在的部隊,要轉移到後方,嶽維國也有了機會回家去。
在這裡,悠揚的歌聲響了起來。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歌聲響起,很多人都愣住了。
這裡展現的不只是嶽維國歸家的故事,還有很多人歸家的畫面。
前排觀影的謝輔開口:“韓舟你知道嗎,因為你這首歌,電影剪輯版,長了二十七分鐘。”
本來,電影拍攝的時候,拍攝了歸家的畫面。
但只是為了為嶽維國剛到家就出徵抗美做鋪墊。
但是有了這首歌在,謝輔把《我的祖國》完完全全留在了電影中,剪輯了很多畫面,隨後的故事線展現也做了直接的調整。
韓舟沒看過這段,抬起頭盯著螢幕。
而歌聲和畫面太切合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很多人都在思考這條大河是什麼河。很多人都說,這肯定是黃河,其實不是。
創作的時候,詞作者故意寫了一條大河而不是一條黃河,因為有人問了他一個問題。
如果寫一條黃河,那麼生在長江邊的戰士怎麼辦?
他們配不上這首歌嗎?
詞作者冥思苦想,最後寫下了一條大河波浪寬。
這條大河,可以是黃河,可以是長江,可以是珠江,可以是香江,可以是黑龍河,可以是任何一條大河。
當這首歌響起時,每個人都能想起自己家鄉的那條河,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畫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