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雪兒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張濤故意凝神苦想一陣子,“那好,你們就遞禾吧!”
張濤與高子把打穀機拖到田裡放下,裝上四塊擋板,便拉開架勢準備打稻。
這種傳統落後的,全腳動式的打穀機,還在張濤村普遍使用。
這種打穀機需要人力不停踩板。一停下來,倉內滾筒就會停止旋轉。
而稻穗上的穀子,正是依靠滾筒的旋力來脫粒。
外面很多地方,打穀機都裝上電機。透過電力用皮帶,帶著滾筒轉動,既省時又省力,還快捷不少。
那些用上小型收割機的,就更不用說了。
對張濤這樣貧窮落後的地方,加之各家各戶又都是種著豆腐乾,這樣的事,那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
一般來說,打稻穀配置五人,是最佳搭配。
兩個主要勞力踩板打穀。一人用竹箕在打穀桶掏谷。另兩人則負責遞禾。
五人既分開,又協作,就能保持打穀機高速運轉和效果最大化。
“猛子,你先站一邊觀摩,看我與高子是怎麼做的再上。”
頓了頓,張濤又說:“胖子,你也來學習,呆會你與猛子搭上。”
說完後,張濤又當起娜娜與雪兒的老師,教她們怎麼遞禾。
“你們看,事情很簡單。在我們這裡,遞禾那都是小孩子做的。”
“你們就站在這堆稻禾邊。把這交叉擺放的稻禾,一把把遞給打穀的,保證他們手上不能空著。”
他一邊示範,一邊說,“特別要注意兩點,你們不能把稻堆搞亂。小把的稻禾混到一起,會影響遞禾速度。再要重新分把,又費時費力。”
“還有就是,遞禾時,你們要把根部往前送,而不是稻穗那邊。這樣的話,打穀的人順手接過來,就可開打。”
張濤羅裡巴嗦說完這一大通後,便與高子跳上打穀機,準備正式開打。
他們一人一腳,踩在踏板上,緩緩下壓,又隨板彈起。
兩人配合,非常關鍵。一上一下,緊跟節奏,發力均衡。若有遲滯,反成阻力。
隨著“吱吱”聲響起,傳動軸帶著滾筒慢慢轉動,一圈一圈,“嗡嗡”聲飛揚。
跟著,他們踩速加快,滾筒細密的鐵環,已化為耀眼的光影。
打穀機發出“嗚嗚”急促的尖嘯聲。嘯聲劃破清晨的靜謐,傳入四周的山林。
他們雙手緊握稻禾,伸進穀倉,不時翻動著。
稻穗輕觸滾筒,“呼呼”聲大作。稻穀四散濺射,碰在四周的擋板上,激起叮叮噹噹碎響。
再又乖乖落下,跌入倉底,等待清倉,入筐,上岸。
吱吱,嗡嗡,嗚嗚,呼呼,還有叮叮噹噹,是首渾然天成的勞動讚歌,唱響田野。
踩板,遞禾,掏谷,組成唯美畫卷,是用力量,汗水,夏天的炎熱塗抹。
“我讚美夏天,因為它給了我們豐收。我更要讚美勞動,因勞動創造豐收。”
欲知後事如何,敬請關注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