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人的交往是多層次的,粗略地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次:一層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層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某種功利目的進行的人際交往。
現實中這兩種情況又多是交織一起的。
有時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會使人彼此產生某種評價,某種感受,引發感情上的反應;有時候,雖是情感上的交往,也會帶來彼此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援。
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能從交往物件那裡獲得自己需要的滿足。在人的需要中除了精神需要,還有物質需要。人是有功利得失概念的,誰都多少會想到功利。交往中可以單純地講人情,但是,也不可因對方的功利目的而把別人想得太壞,甚至切斷與對方的聯絡。
應該既重感情也講實惠,從各個不同層次上保持與周圍的人的關係,不能只用理想主義的純情感定向的方式去交往。”
孫淡這樣的言論在古代可以說是離經叛道了,眾人聽得都是心中一陣劇震,腦袋裡“嗡!”的一聲,幾乎沒辦法思考。
其實,這種實用型的人際關係學乃是後世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工業時代的出現撕開了蒙在人與人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一切都變得簡單而且直接,使之更符合工業社會的管理需要。簡單、直接、甚至粗暴,這也是管理學者卡耐基的人際關係學說的基本點。
陳洪只覺得口中一陣發乾,眼前全是五彩斑點在飛舞,口中喃喃道:“妖言,妖言……”可看看旁邊的呂芳,一雙眼睛卻亮得怕人。
包括全班同學,所有人眼睛都綠了亮了,像一群發現了新大陸的狼。
孫淡見將眾人震住,心中非常滿意,繼續道:“或許你們在想,我這套理論乃是實用主義,有兵家學說的嫌疑。實際上,這個理論的基石說到底卻是聖人的那一套。比如,我這個理論中的人際交往就有四個原則,分別是:主動原則、真誠原則、距離原則和自立原則。每一條每一款都符合聖人大道。”
一直表情木訥的呂芳突然站起身來,問道:“主動原則和真誠原則我們能理解,知行合一,上應天道,這些都是寫在書上的。可距離原則和自立原則不是與真誠原則相沖突嗎?”
陳洪正想得入神,被呂芳打斷思緒,有些惱怒,正要轉頭怒視呂芳。可人家的疑『惑』也是陳洪的疑問,他動了動嘴唇,卻沒發出半點聲音。
孫淡朝呂芳笑了笑,“不矛盾,不衝突。就拿距離原則來說吧,本班級有三十多人,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不少人認為,好朋友就應該形影不離,成天黏糊在一起。可你們有沒有感覺到,如果大家成天呆在一起,是不是有時候覺得很不舒服,感覺自己一舉一動被人看到了。如此一來,生怕做錯了事說錯了話。也只有獨處一室的時候,才會松一口大氣。”
教室裡『騷』動起來,三十多個人議論起來。
呂芳一呆,良久才道:“先生說得是這個道理,呂芳以前也有這個感覺。”
陳洪冷笑一聲:“你感覺個屁,就你現在這鳥樣,有朋友嗎?”
呂芳也不生氣,像孫淡作了一揖,平靜地坐了下去。
孫淡等大家安靜下來,接著道:“這只是其一,其二,若長期同朋友裹在一起寸步不離,也不利於擴大人際交往圈子。也就是說,你們的交際範圍和思維方式也就此固定了。”
他突然一板臉:“交際圈子一固,人的思維中有一個從眾心理,朋友如何想,自己也會下意識贊同他們的觀點。如此一來,就有一個集體的無意識。這樣的思維方式本無可厚非。可大家別忘了。”
他猛喝一聲:“你們將來都是要做管事牌子,甚至做內相的。唐太宗有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為相者,當胸襟寬闊,能聽進去不同意見,能調和陰陽,能海納百川,能宰相肚子裡能撐船。什麼人都要認識,什麼事都要去看,去想,如此,才能至中和,才能察乎天地!”
“大哉斯言!”呂芳突然叫出聲來,眼睛裡有淚水湧出:“呂芳今年十四歲了,讀了五年書,本以為一理解了天地之間所有的致理。今天聽先生之言,才知道呂芳以前不過是一個懵懂學童,根本就不算什麼。”
他走到孫淡面前,恭敬地跪了下去,響亮地磕了三個響頭:“呂芳拜見老師。”算是正式行了拜師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