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傲熟知歷史,又豈能不明白金人的如意算盤,只不過他看了看殿內諸人的臉色,一個個都是略帶興奮之色,哪裡有人會想到大禍臨頭。
心裡嘆了口氣,其中一個老進士捋須搖頭晃腦道:“陛下,臣以為這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想我太祖皇帝當年,徵遼無功,留下彌天大禍,今日可一舉克遼,報仇雪恥。”
其他幾個進士紛紛進言,大多都是主戰的,他們本就是飽學之士,搖頭晃腦道理一大堆,引經據典,無懈可擊。
趙佶聽得連連點頭,和顏悅色地道:“愛卿說得好。”身為君王,收復燕雲十六州,也即是遼人的南京道,對於趙佶來說可是一件名垂千古的事,現在有了機會,他豈會不心動,又聽了這幾人的話,更是覺得自己若是北伐,其功績要直追漢武唐宗了。
幾個進士得了誇獎,心下大喜。
趙佶轉而向吳筆道:“吳筆,你父親是迎客主事,想必你也有話說,為何卻偏偏閉口不言。”
吳筆沉默了片刻,道:“陛下,臣……臣以為北伐之事尚需斟酌……”
這番話道出來,趙佶臉色有點兒難看了,道:“愛卿可有理據嗎?”
吳筆一時慌了,其實他心裡倒是有不少的想法,可是見皇上不悅,一時不安,結結巴巴地道:“這個……這個……眼下形勢尚不明朗,貿然出兵,只怕不妥。更何況我大宋三軍未整,只怕還要徐徐圖之……”
趙佶冷哼一聲,撫案不語。
這時徐魏哈哈一笑,對吳筆道:“吳兄這話是什麼道理?遼人新敗,難道他們的軍心不是不整嗎?眼下天降良機,豈能輕易錯過,等到遼人站穩了腳跟,到時悔之莫及。”
隨即向趙佶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立即草詔四方,與金人盟誓,令各方經略做好準備,一來給予遼人壓力,策應金人,另一方面厲兵秣馬,隨時北伐。”
趙佶便道:“愛卿叫什麼名字?”
徐魏道:“臣叫徐魏。”
趙佶頜首點頭:“好一個徐魏。”
徐魏心下大喜,知道這是皇帝對他的肯定,今日這論策,成績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了。
殿中沒有說話的,只剩下沈傲和程輝二人,沈傲似是陷入深思,對殿中的一切充耳不聞。至於程輝,卻是風度翩翩,一臉坦然,好像胸中已經有了腹稿,只是秉持著一股謙讓之意,先讓人說完才願意闡述自己的觀點。
趙佶話音剛落,程輝才徐徐道:“陛下,徐魏說得很好,不過臣以為,吳筆的話才是老成的謀國之言。”
程輝的第一句話,便驚世駭俗,趙佶有些愕然,便道:“程卿但說無妨。”
程輝想了想,道:“眼下我大宋得來的戰報,大多是金人提供的訊息,上京之役到底如何,誰也不知。更何況金人一舉殲敵二十萬,微臣以為,這隻怕是金人的誇大之詞。若是遼人尚有實力,而我大宋若是貿然北伐,其後果,還請陛下深思。”
這一番話,趙佶在與一些老臣商議時,也大多是這般說的,在如此情況之下,程輝居然能夠思慮到這一點,趙佶心裡已忍不住讚賞了,頜首點頭道:“不錯,所以朕已叫人派出細作,深入遼境打聽訊息,只怕再過些時日,就有準確的訊息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