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並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經過四年努力,於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
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陽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
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趙佗到龍川(今龍川縣佗城鎮)上任後,採取
“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並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的居民至南越,加強漢越的民族融合。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反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
這時,擁兵數十萬的趙佗與北方的冒頓並稱
“北強、南勁”。趙佗按照任囂關於
“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可以立國”的臨終囑咐,封關,絕道,築起了三道防線,聚兵自衛。
任囂所說的
“番禺負山險阻”主要是指橫臥在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邊境的五嶺。
所謂五嶺,就是江西大庾縣與廣東南雄縣聯界的大庾嶺,湖南郴州與廣東交界的騎田嶺,湖南藍山縣與廣東西北交界的都龐嶺,湘桂交界的萌渚嶺,廣西興安縣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嶺。
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
“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以後
“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人中國統一的版圖。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是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趙佗自稱
“南越武帝”。其後臣屬西漢,接受漢朝封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廣州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