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正四年,十月初六,夜。揚州,鹽院衙門。
賈敏已經睡下,而林如海正坐在書房處理公務。
忽然,林府的西北角,一陣火光開始閃爍,喊殺聲漸漸響起。
聽到聲音的林府僕人漸漸躁動起來。和內宅全部是林府老僕不同,這鹽院衙門的前院乃是官衙,根本不可能全部由林如海的自己人接管,亂一些再所難免。
不過林如海充耳未聞,還是很認真的在寫著一份方案。那是一份進一步鋪開鹽業新政的方案。
這第一條,就是增加鹽稅,擴張財源。
雖然大鄭如今國力還算強大。但是國家的財政卻並不寬裕。
太祖皇帝雄才大略,一開始就制定了相當完備的國家財政方略。將稅收分為農稅,商稅和專營稅。
當時國家初定,中原未平。為了休養生息,恢復民力,太祖皇帝對農稅收的很少,基本就是西漢初年的水平,三十稅一。
而歷經天啟年多年的混亂改革再加上十幾年的戰亂,國家哪怕是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江南商業都很是凋敝。
所以愛惜民力的太祖對商業收稅也不多,十五稅一差不多。
但是國家還要打仗,要平滅周朝,要驅逐女真都需要戰爭支援。而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順德元年,為了恢復經濟,積蓄國力,維持軍事。太祖下詔把鹽鐵酒等一批為民眾所必須,利潤又很高的商品定為國家專營,劃入戶部。和歸屬於內務府的海貿以及關稅一起成為國家的重要財源。
也正是靠著迅速發展的海貿和鹽鐵等專營,為順德,景寧持續將近四十年的開國和統一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但是到了如今隆正年間,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一方面國家經濟情況持續好轉,酒,棉布等涉及民生的商品都取消了專營。專營物品只剩下鹽鐵兩項。而鹽稅做為大頭卻偷漏稅嚴重。海貿雖然愈發繁榮,但是利潤和關稅直入內努,國庫無法分潤。
而另一方面,景寧,永安年間,聖祖和上皇多次南巡,江南甄家因為接駕欠下了國庫大筆的銀子。受甄家影響,朝廷官員向國庫借款蔚然成風。
到了隆正元年,居然出現國庫入庫三千萬兩,半年不到被借空。導致山東大旱隆正帝只好出內努銀賑災。
要知道,隆正朝的內努是分為兩份的,最賺錢的海貿關稅一直在太上皇手裡,隆正帝知道,就像是錦衣府一樣,太上皇活著,自己就得不到那份錢。
而隆正帝自己的內努,份額比太上皇的內努要少的多。隆正帝沒辦法,還向太上皇借了一大筆錢才撐過了那段困難的日子。
自此,隆正帝把目光盯在了揚州。
至於追討國庫欠款,隆正帝很清楚,在太上皇殯天之前是不可能的。
久病之人,尤其在乎身後之名。太上皇在永安年間就曾暗示禮部,先帝得一聖字,他想要一個仁字。
也就是鄭仁宗。
為了這個仁字,太上皇可謂是變著法得討好朝臣。只要不涉及到他老人家的底線,太上皇就能忍則忍。
說實話隆正帝很看不上這種想法,在隆正帝看來,只要大鄭強大了,春秋之上,必有他的一席之地。
但是他沒辦法,這件事幾乎已經成了太上皇的一種執念,此時影響他的仁名,他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隆正帝也不著急,他才三十出頭,春秋鼎盛,龍體強健。而九華宮這兩年日漸蒼老,病勢日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