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感言寫法
第一段背景介紹:我讀了一本什麼什麼書(介紹一下作者和背景如果你瞭解的話)。這本書描述了……(內容簡介,可以抄抄書上的前言啦,序啦)。
第二段重點情節、思想描述:我印象最深的情節是:……
第三段感想:由此想到、感到……。
第四段引申: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在什麼情況下,你因為看了這本書,會改變一些什麼樣的處事方法等。
凡是用金錢能買到的,都不值得珍惜;而值得珍惜的都是無價可沽。而由讀書獲得的精神財富是唯一驕人的資本。讀書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更是一種充滿生機、勃發向上的生命精神,誰擁有了它,誰的生命之花便不會衰落。
生命的真諦不在於年輪的多少,而在於一種精神灌注的長短。而讀書則是洗滌靈魂、陶治性情的妙方,生命也因書而美麗。要抒寫出生命的華麗篇章就請一定“熱愛讀書”吧!
習慣於暢遊在書的海洋裡,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從唐傳奇到四大名著,從《死魂靈》到《草葉集》,朱自青的散文傑作《荷塘月色》,金庸的武俠,艾青的抒情詩......那是一個迷人的世界,在那裡精神得以慰籍,心靈得以淨化。許多先賢聖哲,許多文人雅士,或頭懸樑,或錐刺骨,或鑿壁偷光,或紅袖添香徹夜苦讀,人們堅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正是這種讀書精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才得以傳承。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不斷的啃著各種書本,從地攤上、從書店裡,從圖書館,我汲取了許多有益的東西。讀書使我受益非淺,它用中華的千年文明滲透了我的靈魂,它用無上的精神力量感化著我的心田。它用豐富多彩的內容讓我逐步成熟。
是讀書讓我認識了李白、杜甫、朱自青、老舍、歌德、普希金、惠特曼、馬爾克斯……是讀書讓我知道了希臘神話、詩經、唐詩宋詞、散文……是讀書讓我懂得了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書,給了我很多很多。
作為一名教師,擔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擔負著培育祖國花朵的重任,擔負滋潤孩子心靈的重任。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陶冶自己的品德修養。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徜徉於學海攀登於書山;用自己溫和敦厚的品性去澆鑄孩子的心靈。這樣,孩子的眼睛才更清澈更明亮;孩子的語言才更得體更文明;孩子的行為才更優雅。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嗎?
工作之餘,不妨翻翻書架,逛逛書店,找本好書,置身其中,其樂無窮。還有享受。
讀書感言 閱讀,是快樂的
閱讀,是快樂的。想想我們的閱讀經歷———最飢渴的閱讀,是正在迷惘中苦苦思索,突然讀到能給你啟迪、為你指點迷津之書,那種如飢似渴,那種廢寢忘食,那種不顧一切,這不正是飢渴者赴盛宴的快樂嗎?
最愜意的閱讀,是任由自己的喜好,信馬由韁式的閱讀。在樹枝掩映的窗前或在花園小徑旁的石凳上,抱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任笑聲肆無忌憚,任淚水滂沱如雨……這不正是旅者遊覽名勝古蹟、陶醉於山水之間的快樂嗎?
最美好的閱讀,是和孩子們一起閱讀。孩子的發現會讓你驚喜不已,孩子的想法會讓你變得更加純淨,孩子的喜怒哀樂會讓你心海泛起陣陣漣漪,這不正是徜徉在伊甸園,與安琪兒為伴的快樂嗎?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寫道:“閱讀定律一:人類是喜歡享樂的,這不僅是一個定律,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事實,快樂就像膠水一樣能粘住注意力,如果孩子只遇到閱讀的無趣,很少體驗到樂趣,那他就會迴避閱讀。”
孩子們閱讀的快樂不是用金錢可以堆砌的。神奇的“巴學園”裡,小豆豆和她的同學們在擁擠的、由破舊的電車改造成的“電車圖書室”裡站著看書,“大家都快活得不得了”;孩子們閱讀的快樂不是成人能夠左右的,如果把成人世界的功利的慾望與壓力強加於孩子,那會扼殺孩子的靈性,摧毀孩子的閱讀興趣。
《閱讀媽媽》的作者史翠克蘭·吉利蘭自豪地說:“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自豪地說:“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我有許多讀書給我聽的老師。”閱讀,是快樂的,讓孩子們天天感受到這快樂吧!
■讀書感言 讀書,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對我來說,讀書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很多時候,我的讀書狀態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讀泰戈爾〈新月集〉隨記》一文中的一段文字來描繪:“在無數個喧囂的白天,在無數個寧靜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裡,在暮色的蒼茫中;在偶爾小憩的旅途上,在音樂流淌的小屋裡;在很多渴望溫暖和快樂的時刻,在很多浸滿憂傷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讀泰戈爾的詩集———《新月集》。”讀書,就是生活,像不能沒有呼吸一樣的生活;讀書,就是一種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是一種須臾不可缺失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種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境界有四等,其中“天地境界”是一種最高境界。也許我們中的絕大多數畢生無法達到這一境界,但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朝著這個境界走去。處在這個境界中的教師,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不僅僅是為了社會,而是為了整個宇宙的好處。這樣的教師,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並且是出於自覺去做。這樣的教師,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宇宙萬物都鐫刻著他的憂思,摻入了他的喜怒哀樂。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現世的,又是出世的。而他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則成為他表達自己宇宙情懷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教育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當一個教師把教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那麼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倫理價值,從而達到了一個與天地合一的境界。
而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讀書可以幫助我們逐漸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漸地從日常生活中突圍,從而不斷地走向開闊和“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