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的正面裝甲厚度只有45毫米,這在正面裝甲動輒80、100毫米的當下,確實是有點薄弱。
在採用了傾斜裝甲之後,45毫米的防護力,大概相當於90毫米,效果還是不錯的。
關鍵是鋼材的質量不夠好,雖然理論上傾斜裝甲很難被穿甲彈擊穿,但因為炮塔在鑄造過程中夾雜太多雜質,從而嚴重影響到炮塔的防護能力,導致t34在實戰中經常被擊穿。
t34坦克的火力也有問題,其配備的76毫米坦克炮,在面對德國重型坦克是力不從心,庫爾斯克會戰中,t34坦克往往要接近到四號坦克二百米距離內,才能有效擊穿四號的裝甲。
二百米之外不僅打不穿,而且也打不準,精度是硬傷。
除了以上槽點之外,因為俄羅斯的電子產業不夠發達,絕大部分t34還沒有安裝無線電,這就導致t34在實戰中缺乏編隊作戰能力,坦克和坦克之間只能採用旗語溝通,很難進行大編隊協同作戰,反倒是少數坦克組成的小編隊,常有亮眼表現。
雖然有著眾多缺點,俄羅斯人卻用數量彌補了缺陷,整個二戰期間,t34的產量超過五萬輛,作為對比,同時期德國生產的所有坦克一共加起來才五萬輛。
德國人的坦克數量雖然少,反坦克武器還是很充足的,88毫米反坦克炮在面對t34時效率驚人,擊穿炮塔的彈孔足有碗口大,爆炸部在炮塔內爆炸後,坦克手根本沒有幸存的機會。
“我們要回到剛才的彈坑裡嗎?”恰科夫捂著腦袋心有餘季,剛才他可是很清楚的聽到了穿甲彈在炮塔內製造的金屬風暴。
還好,穿甲彈在擊穿炮塔之後已經失去穿甲能力,否則恰科夫和瓦辛也會被撕成碎片。
“不,現在待在這裡最安全。”瓦辛經驗豐富,88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手們,不會向一輛已經被擊毀的t34補炮的。
這時候戰場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有厚重灌甲保護的坦克手更危險,他們是德軍集火的目標,第一批參與進攻的十幾輛t34在短短五分鐘之內就全部被摧毀。
這種速度的損失,放在南部非洲遠征軍,肯定是要調整進攻的,要麼加大打擊力度,要麼等待更厚裝甲的坦克抵達。
俄羅斯人的神經確實粗線條,十幾輛坦克的損失根本沒放在心上,隨著更多t34的抵達,新一輪進攻馬上開始。
“機會來了,準備好——”瓦辛向恰科夫做手勢,躲在那輛被擊毀的t34後面,等其他t34從身邊經過的時候再跟上。
恰科夫握緊手中的步槍,躲在坦克履帶後面,很勇敢的起身向德軍陣地射擊。
“小心德國人的狙擊手——”瓦辛不露頭,他的勃勃沙射程太近,這種距離上根本無法發揮威力。
“好的——”恰科夫推動槍栓上子彈,回頭向瓦辛遞一個笑容,然後就被一發不知道從哪裡飛過來的子彈爆了頭。
“這個笨蛋!”瓦辛表情沒有絲毫波動,他參軍的時間其實也不長,只有一年多,但是已經經歷了太多死亡,對這種場景,早就已經麻木了。
電影上那種看到戰友陣亡就撕心裂肺的場景,現實中很少發生,至少在俄羅斯軍隊中很少發生。
死亡對於俄羅斯軍人來說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認為俄羅斯軍隊經歷了四年血戰,都是百戰老兵,肯定經驗豐富,實戰無敵。
實際上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俄羅斯軍隊打的大仗確實多,參戰雙方動不動都是百萬級別。
可要說刷經驗,只對朱可夫這種級別的指揮官有作用,普通俄羅斯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時間是以小時計算的,根本沒有積累經驗的機會。
瓦辛所在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前身是著名的頓河方面軍,自伏爾加格勒戰役組建以來,參加了此後幾乎所有大規模戰役,無論庫爾斯克會戰,還是接下來的第聶伯河戰役,巴格拉季昂行動,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都是戰役主力。
和輝煌戰績相對應的,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補充速度,在俄羅斯所有軍隊中,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補充速度一直都處於第一序列。
補充速度快,是因為損失慘重,為了讓部隊儘快恢復進攻能力,只能邊打邊補充,所以在成軍之後的三年內,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總兵力,一直在90萬到120萬人之間浮動。
一場戰役就能損失四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上說,朱可夫也的確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說現在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類似瓦辛這樣的老兵不說碩果僅有,也是相當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