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一定,人總要逼一逼,才能爆發自己的所有潛力。
亞瑟是背靠南部非洲聯邦政府這個大靠山,從來沒有淪落到約瑟夫那種境地,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感謝你的理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們為了對抗入侵者,付出了多大代價——”約瑟夫這話一石都不知道多少鳥,反正倫道夫的表情是有點難看。
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的時候,俄羅斯自身難保,沒能力給南斯拉夫提供太多支援,南部非洲跟英國這邊不一樣。
遠的不說,奧斯曼共和國自從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處於國聯軍隊的控制下,二戰爆發後,德軍對國聯軍隊控制區很剋制,一直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
換句話說,當時的南部非洲和英國,是有能力對南斯拉夫提供幫助的。
“不要失望約瑟夫,戰爭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只考慮自己,所有的戰鬥都是再為整體服務。”倫道夫也不弱,該反擊的時候就反擊。
1941年,北非戰役也進入關鍵時期,英軍跟隆美爾正進行殘酷的拉鋸戰,蘇伊士運河一度都處於德軍的威脅下,英國為了禍水北引,連希臘都被迫放棄了,南斯拉夫算老幾。
退一萬步說,當時誰都不敢相信,南斯拉夫在那種情況下還有反抗能力,英國要是把注都投到約瑟夫身上,那溫斯頓就不是溫斯頓了。
“是的沒錯,所有區域性都是為整體服務,所以你們在東線按兵不動,躲在戰壕裡快活的吃火雞,坐看我們逐漸消耗德國人的兵力——”米洛維奇不客氣,你一小孩在這兒裝什麼大尾巴狼呢。
倫道夫三十多歲,在一群五六十歲的老頭子中間,確實是小孩。
這樣看的話亞瑟其實也不大。
但誰讓亞瑟背景深厚呢。
最起碼比倫道夫背景深厚。
亞瑟不怪米洛維奇陰陽怪氣。
因為每一個俄羅斯人,都有憤怒的資格。
俄羅斯人跟德國人在二戰爆發後的那點私下接觸,雖然站在盟國的角度上不太地道,但是絕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
如果不是英國的綏靖政策,小鬍子的野心也不會膨脹到後來這種程度。
從波蘭開始,英國和法國的險惡用心就人盡皆知,俄羅斯有理由憤怒。
這裡就不強調俄羅斯人的性格了,強調也沒用,因為俄羅斯人從來不會反省自己。
“戰爭不是兒戲,每一個計劃都要儘可能詳盡,從去年冬天開始,我們就在計劃新的進攻,整個冬天,我們都在籌備。”亞瑟不能不說話,米洛維奇不僅是指責英國,南部非洲也在米洛維奇的打擊範圍內。
要說責任,南部非洲也不小。
都說英國和法國的責任大,南部非洲的責任跟英國和法國相比一點也不小。
也就南部非洲現在實力強橫,米洛維奇才不敢說得太過分,要不然直接翻臉都有可能。
畢竟俄羅斯現在還需要南部非洲的援助呢。
這裡就看誰的底氣更足了。
俄羅斯人敢翻臉,倫道夫敢嗎?
不敢,再給倫道夫一個膽子也不敢,要不然英國政府就不會逼著南斯拉夫流亡政府解散內閣了。
英國的糾結就在這裡。
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還在處心積慮的玩平衡,真當人家都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