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冬天開始,熱勒夫周邊的戰鬥就已經零星爆發,當時德軍剛剛經歷了一個殘酷的冬天,實力大損,沒有能力向俄羅斯人發動新的進攻。
俄羅斯人的損失更慘重,戰前常備軍在戰爭爆發的半年內已經全軍覆沒,剛剛徵召入伍的年輕人空有一腔熱血,戰鬥經驗嚴重不足。
軍官的經驗也不足,莫斯科戰役的勝利,還不足以讓他們成為合格的軍官,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在這種情況下,大鬍子組織了106萬人,向熱勒夫突出部發動了進攻,第一次熱勒夫戰役隨即爆發。
據守在熱勒夫的德國第九集團軍,指揮官是剛剛接任集團軍總司令的沃爾特·莫德爾。
莫德爾是個傳奇人物,法國戰役期間,莫德爾還只是一名參謀人員,從事一些文字工作。
俄德戰爭爆發時,莫德爾被任命為第三裝甲師師長,在古德里安的指揮下作戰。
基輔戰役中,莫德爾指揮的第三裝甲師成為德軍進攻的箭頭,莫德爾僅憑41輛坦克就深入俄軍陣地275公里,指揮藝術和勇氣令人歎服。
基輔戰役結束後,莫德爾升任第41裝甲軍軍長。
莫斯科戰役結束後,莫德爾臨危受命,被任命為第9集團軍司令。
第9集團軍因為在前一階段的作戰中損失慘重,莫德爾上任之初已經岌岌可危,整個集團軍兵力不到6萬人,坦克和裝甲車加起來只有165輛,防區的面積卻非常大,防線長達280公里。
小鬍子認為勒熱夫突出部可以直接威脅莫斯科,政治意義非常大,如果守不住就會影響到盟友對於德國的信心,所以為莫德爾抽調了三個裝甲師、三個步兵師、以及黨衛軍的“帝國”師,使莫德爾手下的兵力達到15萬人。
莫德爾到任後立即組織反擊,這時候情況對俄羅斯人非常有利,德軍多處防線被突破,漏洞百出,一部分軍隊被俄羅斯軍隊包圍,面臨滅頂之災,更多德軍失去了作戰意志,一支俄羅斯軍隊狂飆猛進,距離莫德爾的指揮部只有幾公里。
莫德爾將增援部隊分拆,化整為零填充到防線上,他發明了一種“彈性防禦”戰術,允許部隊在一定程度上撤退,分層次建立防禦陣地,第一道防線是步兵,第二道防線是裝甲部隊和炮兵,如果第一道防線被攻破,裝甲部隊和炮兵可以奪回陣地,也可以直接撤退,然後重新組織防禦陣地。
“彈性防禦”對於第一道防線的步兵是非常殘酷的,搞不好就會被拋棄。
不過“彈性防禦”可以有效保護德軍寶貴的裝甲部隊和炮兵,為德軍的反攻保留有生力量,這對於整個戰役更有利。
莫德爾在充分了解情況之後,判斷俄羅斯人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能力繼續發動進攻。
這個判斷是準確的,俄羅斯人此時還缺乏組織大型戰役的經驗,前線部隊的攻擊速度太快,後勤混亂供應時斷時續,俄羅斯人雖然有很多火炮,但是炮彈卻供應嚴重不足,官兵攜帶的物資也已經所剩無幾,一些士兵的槍膛內只剩下三發子彈,攻入德軍防線的俄羅斯人已經開始殺馬充飢。
莫德爾立即組織反擊,俄羅斯人果然一觸即潰,48小時之內,俄羅斯軍隊2.6萬人陣亡,5000人被俘。
這時候戰鬥進入白熱化,俄羅斯第39集團軍的6萬人已經深入德軍陣地,佔據一片80公里長,50公里寬的橢圓形區域,這個區域內大部分是森林沼澤,不利於德軍裝甲部隊行動。
莫德爾奇招跌出,將麾下八個步兵師的偵察部隊集中起來,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命名為“莫德爾騎兵旅”。
莫德爾騎兵旅總兵力約2千人,下屬3個團,每團2個騎兵連、3個腳踏車連和1個炮兵連,旅部直屬工兵連、衛生連、摩托化運輸連,官兵人手一支MP40衝鋒槍,每連配備24挺MG34機槍以及兩輛馬車,馬車用來運載彈藥給養。
為增強突擊能力,騎兵旅還額外配屬了6個炮兵連和1個坦克連,在經過六週的多兵種聯合作戰訓練後,莫德爾騎兵旅穿過15公里的原始森林,穿插到俄羅斯第39集團軍的防線後方。
第二天中午,莫德爾騎兵旅從第39集團軍方向後方發動進攻。
第39集團軍的正面是德軍第一裝甲師。
第39集團軍腹背受敵,防線迅速崩潰,並且引發了雪崩效應,導致蘇軍第39集團軍,及第41和第22集團軍部分兵力被圍。
經過11天的激戰,俄羅斯方面27萬人陣亡,大約50萬人受傷或者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