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個唐國,處在山西中間的位置,後來周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周成王時代,周公攝政,滅掉了唐國,而後把唐國的地方封給了武王的幼子唐叔虞,這便是晉國。[]
而後晉國曆代國君瘋圖強,曾伐滅耿、霍、魏、虞、虢等國,並戰勝驪戎等族,而後晉文公重耳又戰勝了楚國,使得晉國成為了中原的霸主。不過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等人作亂,將晉國分成三份,那便是後來戰國時代的趙國、魏國和韓國。
古人的姓與氏是不一樣的,而先秦時期稱呼貴族男子的名字,是用氏而不是用姓,就比如秦始皇,贏姓、趙氏,現在人我們稱呼他為嬴政,而當時,卻被人稱為趙政。而晉國的歷代國君,乃是周武王的後人,自然姓姬,而後來唐叔虞的兒子改國號為晉國的時候,晉國國君便成了姬姓、晉氏。
而後來的趙國、魏國和韓國,其中趙國國君是贏姓,而魏國與韓國的國君,都為姬姓,算起來也是晉國的國姓一族,那三家分晉的諸侯,若是按照現在的姓來稱呼,應該叫贏襄子、姬獻子和姬宣子。
……
司馬昭目光略微有些呆滯的望著面前的牌位,終於,他現了一個個自己非常熟悉的名字。
“晉詭諸、晉重耳、晉歡……”一代代.晉國國君的名字,出現在司馬昭的眼前。
“三叔,這些是?”司馬昭一臉疑惑的問道。
“他們都是我們司馬家的先祖!”司.馬孚說著,微微的吸了一口氣,接著說道:“我司馬一族本來姓姬,乃是晉國王族的直系後人,後來三家分晉,我們司馬家的人便流落到了這河內郡,改名換姓,總算是保住了一些骨血。”
“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我們.司馬家終於在這河內郡站穩了腳跟,而當年三家分晉的三方諸侯,也就是我們司馬家的仇人,也早已經被秦人所滅。”
“如今我們司馬家,別說在這河內郡,就是放眼整個.中原,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家族。但是這比起我們先祖那雄霸天下的大晉,還差的太遠!”說道這裡,司馬孚微微的嘆了口氣。
“我竟然是當年大晉國的後人?”司馬昭看了一眼那.些被供奉著的牌位,再看看周圍鑲在牆上的夜明珠,司馬昭終於相信了司馬孚所說,也許只有當年的晉國,才能有如此大的手筆,能弄出這麼多的夜明珠。
“小昭,這幾百年來,我們司馬家一直隱忍,但是我.們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為恢復當年我們大晉國的光輝而努力!如今,我告訴你這些,就是希望你能夠將意志傳承下去,他日若有機會,一定要恢復我大晉的光輝!”
“恢復大晉?”司馬昭有些遲疑的看了看司馬孚。
“呵呵,小昭,我知.道這一句恢復大晉,談何容易!若是三十年前,我們司馬家有如今的勢力,像現在這般人才濟濟,說不定能夠像曹操一樣奪取一方天下,成就一番王霸之業。可惜啊,我們兄弟幾個生的晚了一些……不過,小昭,你千萬不要氣餒,我們這一代不行,還有你們這一代人,你們這一代不行,還有你們的後輩,幾百年,我們司馬家都等下去了,不在乎這一時半會,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我們能夠恢復我們司馬家往日的榮耀!”
聽了司馬孚的話,司馬昭狠狠的點了點頭,同時心中默默祈禱起來:“列祖列宗庇佑,他日我司馬昭若是得勢,定重建我大晉之輝煌!他日,若是有機會,我必然重新建立晉國!”
……
鄴城。
曹丕病逝,曹叡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皇位。
而後,曹叡根據曹丕的遺詔,任命曹真為大司馬,司馬懿為太尉,其他的官員,也都各有封賞。
但是,讓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便是徐庶竟然被曹叡封為了丞相!徐庶一下子成為了皇帝之下第一人。
徐庶入曹營以後,一言不,從來沒有向曹操獻過任何的計策,平日裡政績也不算是突出,隨著徐庶年齡逐漸的增長,徐庶也漸漸的被人遺忘了,沒想到如今一越成為了文武群臣之。這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論資歷,徐庶也是從曹操時代就加入了魏國,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不過由於曹丕在位的時間比較短,魏國當中三朝元老多得是。而說到本事,徐庶已經成名快二十年了,但是加入魏國以後,並沒有做出多大的業績,再加上蓄勢本身又是降將,所以曹叡此舉,讓很多人心中頗為不服。
與其他不少的大臣比起來,徐庶根本沒有任何的優勢,能成為丞相,只能說明曹叡對徐庶非常的信任,於是眾人紛紛開始打探曹叡與徐庶有什麼關係。
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在很多有心人的查探下,徐庶與曹叡的關係,終於漸漸的明朗起來,大家才知道,原來在曹叡最不得志的時候,徐庶幫了曹叡一把並且最終幫助曹叡登上了皇位。
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要難的很多,徐庶在曹叡最困難的時候幫了曹叡一把,最後登上了丞相的位置,大家也無話可說。
政治本來就是一種投資,而且是收益最大的一種投資,同樣也是值得大家拿出身家性命來搏一把的投資。眼光好的投資者,便如同那呂不韋一樣,來一個奇貨可居,最終收穫的將會是一個國家。
而徐庶當上丞相以後,馬上一反常態,頓時高調起來,接二連三的布了一條條政令。徐庶在內政上面的才華,不如諸葛亮,但是也稱得上是頂尖的人才。而如今的魏國,老的老小的小,正是人才交替的斷層期,徐庶這橫空出世,馬上震懾住了群臣。轉眼間,朝中關於徐庶的非議,就被平息了。
曹丕病逝的訊息傳到了壽春,孫權馬上決定傾力北伐,但是卻被諸葛瑾所阻止。諸葛瑾向孫權建議,接著這個機會,聯合蜀國,一起進攻魏國,讓阿斗出兵,進攻潼關與武關,同時6遜進攻襄樊,孫權進攻徐州,將魏國的防線拉扯成三段,令其收尾不能兼顧。
按照諸葛瑾的計劃,長安方面,攻破潼關,便是是弘農平原,而後蜀軍可以直撲洛陽,同時威脅到許都和南陽;而若是蜀軍攻破武關,則會直接進逼宛城。兩種方案都會威脅到宛城,宛城是襄陽的大後方,所說宛城被攻破,襄陽一線的司馬懿就等於被截斷了後路,那時候司馬懿若是不退到許都的話,必然會被蜀軍和吳軍兩面夾擊所殲滅,所以司馬懿必退無疑,魏國就會丟掉整個南陽郡乃至司隸地區。
同樣的,若是6遜一方取得了進展,攻下襄樊一線的話,南陽也必然不保,同時也會威脅到許都,同樣魏軍失去南陽,也就等於失去了武關,蜀軍便可以由武關而入,之後吳蜀聯軍無論是進攻許都,或者是進攻司隸,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僅僅一個司馬懿,難以抵擋。
東面一線,徐州本來就無險可守,若是孫權能夠取得勝利的話,整個徐州、青州、乃至兗州,都會被吳軍攻佔,一旦兗州失守,司隸與許都,將會面臨兩國三面夾擊,必然難以持久,這對於魏國來說,比前面的幾種情況更加可怕。
所以算起來,魏國有四個點要守,但是這四個點,任何一個都不容有失,而吳國和蜀國,只要是能夠成功的攻下其中一個點,牽一而動全身之下,便去取得整個戰局。
諸葛瑾的建議,馬上被孫權所採納,如今曹丕剛死,魏國的政局不穩,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而這四個攻擊點,只要是能有一個成功,魏國至少會失去四分之一的力量。
但是孫權又顧及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攻下的地盤,如何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