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家是世家,是貴族。
不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未必是實情。所謂世家,大概是指那些代代相傳以至朝廷更替而低位不變的家族吧。但這並不適用歸家的狀況,因為歸家在朝中嶄露頭角的時候,昭就已經建立了。也就是說,歸家的壽命還沒有超過一個朝代。
因此底蘊有所欠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歸家被那些老世家當做暴發戶的年歲也不是沒有,好在這個家族歷經的風浪越來越多,也出了幾個英雄人物,這才擺脫了“暴發戶”的頭銜。
昭國的選官制度很亂,不像北燕。燕國開國時期便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功夫,最後形成了上上下下以科舉為首的制度。昭國雖然也仿照此做了一定的改革,但朝中舉薦的形式在選官中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但是就算在北燕,世家也仍然會很好地存在。畢竟三六九等的人,大多在出生時就被劃分個差不多。生而為下等人的人,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碰過書冊。“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說的不錯,聽起來彷彿異常地公平。只要肯讀書,只要能吃苦,就能成為人上之人。但是書本身就不公平。若家庭沒有背景,搞到一本書都難得很。而且若是一個家裡完全沒有背景,恐怕成員連想要讀書都不會吧。
所以說到底,完全憑讀書翻身什麼的,大都是隻存在一個概念呢。到最後,還是那些傳承著的家族在掌控著國家。固然它們此起彼伏,有的家族被淘汰,有的家族被加入,但是完全從白丁開始的大家族,幾乎從來就沒有出現。
如上,歸家也不例外。歸家原來是經商的,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之後,想要改變家族的社會地位,便花了大氣力去培養後代。即使這樣,最後還是靠鑽了一點小空子,將家主的兩個兒子送去從政了。
也許是天命眷顧歸家,這兩個兒子的烏紗帽戴的都還不錯。也從此開始,歸家的重心慢慢地從商界移到了政界。
不過月滿則虧,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敢說自己久盛不衰。即使那些老牌世家也總有一段堪堪果腹、只能靠積蓄勉強維持的經歷。自然歸家也不例外。
歸凌雲出生的時候,正值歸家因為一次政治)鬥爭而元氣大傷。當時的歸家上上下下一片惶惶,不僅朝中的歸姓幾乎全部免職,而且坊間傳聞說歸家馬上就要被抄了。也因此,嬰兒時期的歸凌雲並沒有享受到所謂的安逸天倫。
歸凌雲記事的時候,這次風波已經基本過去,但是影響依然持續著。萎靡的歸家在梁京飽受著白眼與冷落,根本抬不起頭。偌大的歸家,如今卻只能靠經商的支系維持,老爺子自然相當地氣憤,朝思夜想怎麼才能讓歸家翻身。想了半陣子,他看上了歸凌雲。
歸凌雲小時候非常聰明,雖不能稱為“神童”,但也是高人一頭。歸家確實需要這樣一個人去振興。歸老爺子如此想到。
也因此,歸凌雲自小便受到了歸家最大的資源支援,享受著最好的教育。再長大一點,他的父親便帶著他到權貴們府上混臉熟,歸凌雲也很懂事,沒有給歸家丟臉。
就在歸家上下對這個孩子的期望一天天變大時,就在他們感覺歸家振興指日可待時,十七歲的歸凌雲失蹤了。
他失蹤得毫無徵兆,不聲不響,至少對於歸家的人是這樣。就好像在他們的視野中忽然就少了一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老爺子聽說這件事之後急火攻心,之後便臥床不起,身子日漸虛弱下去。
歸家當然運用了一切手段去找他,但是種種措施宛若石沉大海。找了半年多,歸老爺子過世了,而歸凌雲依然杳無音信。他的父親將老爺子的訃告發到四面八方,希望歸凌雲能看到,然後回家參加葬禮。然而計劃落空了。
對於歸凌雲來說,祖父並不算是一個很重要的親人,畢竟“貴家人情多淡薄”,而且在歸凌雲印象中,祖父並沒有為他做什麼,他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歸家。他之所以不遺餘力地培養自己,無非就是為了歸府的復興而已。選擇他也不過是因為他的天賦罷了。
然而,歸凌雲以儒士自居。既然是儒士,當然務必要做到忠孝。歸凌雲雖然不確定自己的離去算不算大不孝,但他祖父的葬禮還是要去的。歸凌雲不想以賢孫的身份參加。為此,他想到了他的一個小朋友,唐蘇。
他認識唐蘇的時候是十六歲,那時唐蘇十一歲,而他也沒有離開歸府。在梁京郊外遊蕩的時候,他遇見了一個“小道士”。歸凌雲就這樣認識了一個身著一身道袍,手裡拿著桃木劍和拂塵在山頂指手畫腳的唐蘇。
出身唐家的唐蘇當然不是道士,只是穿著玩玩而已。為了自己這個“愛好”,唐蘇買了不少道袍。歸凌雲看到訃告回到梁京時,先偷去了趟唐府見了唐蘇,借了一套道士的打扮,然後他混進了歸家出殯的隊伍。
或許是觀看的角度發生了變化,曾經也參與過很多葬禮,覺得葬禮是個悲傷而嚴肅的意識,而如今再一次站到靈柩前,而且是自己祖父的靈柩前,歸凌雲滿腦子只覺得像個滑稽的鬧劇。
祖父入土為安了,歸凌雲也再次離開了梁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