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慮活字的成本,以及“發行折扣”這種東西的話,二十錢賣一本《大學》還真是不算虧本。
畢竟幾千字而已,沒多少頁紙。
但是如果考慮到金屬活字的製作成本,以及新華書店的各項成本的話,那二十錢賣一本書的話可就真是要虧大發了!
活字印刷的價值其實就在於大量的印刷和反覆的使用,如果印刷的數量少了,根本就體現不出對雕版的優勢。
畢竟相對而言,李元嘉做的金屬活字成本可比雕版高太多了。
但是反過來說的話,雕版用的次數多了容易損壞,而且一次成型後只能印刷一本書,無法做到像活字一樣重複利用,效率極為低下。所以未來當圖書的印刷量巨大到一定程度之後,活字印刷才會徹底取代雕版,並且成為推動文明發展的巨大力量!
換而言之,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之所以地位那麼高,是因為它正好出現在了一個好時代。
一個對圖書需求大增的時代,是活字印刷快速發展的基礎。
但是最讓李元嘉頭疼的是貞觀十三年的大唐,他上哪兒去找這麼大的印刷需求去?這可不是未來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年出版的圖書就有幾十萬本!這年頭,但凡敢“著書立說”的無不都是大牛,否則隨便一個人敢寫點東西就說是“書”,絕對會被文人們罵一個狗血淋頭。
也就是《數學》這種“雜書”,李元嘉才敢往外一扔,不怕人說。
所以書很少,還大多數都是靠手抄的,哪裡來的業務量?
所以在韓路成和李忠兩人看來,自家大王絕對是腦子有點發燒了,才會一口氣讓印五千冊,而且每冊只賣二十個大錢……
這不擺明了不賺錢麼?
只可惜無論兩人如何諫言,李元嘉都不打算改變主意,最後不耐煩之下一揮手道:“行了,就照我說的做就是了!印五千冊出來,然後每冊書就賣二十錢……嗯?對了!先彆著急著印刷,回頭我設計個封面和封底給你們,你們一併給印出來就是了。”
“封面?封底?”
聽到這兩個完全陌生的新名詞,韓路成和李忠面面相覷,同時一臉的懵逼……
……
接近月底的時候,李元嘉終於回到了自己的韓王府。
《大學》付印,他並不用一直在那裡盯著,只是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書皮之後,讓李忠找人刻了幾張雕版——很遺憾,活字現在還印不出圖案來。
而且更讓李元嘉遺憾的是,現在他們只有一種字型,一種字號。
所以封面和封底只能用雕版的方式來印刷,才能放下李元嘉親自寫出的飛白體“新華書局”四個大字,並且在封底的右下角印上了“定價:20錢”、“書號:213001001”的字樣。
“現代出版業的開端啊,有沒有?!”
一想到自己首創了大唐第一家出版社“新華書局”,同時也首創了印刷定價和版號的先河,李元嘉這心裡就舒坦得很,彷彿自己又創造了一段歷史似的。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