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王氏這邊吵吵鬧鬧,雞飛狗跳地處理著諸多繁雜事宜的時候,另一邊的大乾邊境,兩國軍隊和大乾之間的距離,也正在迅速縮短。
戰爭,正在逐漸逼近。
大乾與南秦邊境的緩衝區域中,有一片廣袤的區域,叫做“幽門嶺”。
相較於其他區域,這片地區植被稀疏,奇形怪狀的山巒層層疊疊,地理環境異常複雜。眾多的沸騰溫泉匯聚於此,蒸騰而出的大量濃霧隨風飄散,形成了接天連地的濃厚雲層,相互交錯之下,雷擊和連綿暴雨便也成了常事。
如此惡劣的環境,就好似是通往幽冥黃泉的入口一般,也因此,這裡被稱之為“幽門嶺”。
無論是大乾向南秦進攻,還是南秦向大乾進發,這“幽門嶺”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天然關卡。
此時。
幽門嶺內。
幾處隱蔽的山谷中,山石起伏的隱蔽之處隱隱有銘文光澤閃爍,竟是不知何時已經被佈置上了陣法。繚繞的濃厚霧氣掩去了陣法的痕跡,也讓這隱匿大陣的效果更強了幾分。
陣法之下,無數身著玄黑色甲冑的身影正靜靜地蟄伏著。
這些人行止有度,紀律嚴明,就連吃飯喝水之時都沒有發出太大的聲息,氣氛沉肅而冷漠,隔著濃霧看去,烏壓壓一片,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壓力。
很顯然,這是三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它們就像是三隻絕世兇獸一般,靜靜地蟄伏著,彷彿在等待著最佳時機,給予敵人迎頭痛擊。
居中位置的一支軍隊,番號為“蒼龍三團”,乃是大乾最頂級的九個王牌戰團之一。
九支蒼龍戰團,乃是隆昌大帝這個好戰份子的畢生心血之一,也是他這輩子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大乾的版圖能有如今的規模,這九支戰團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因為有三支蒼龍戰團在域外戰場輪值駐守,因此,大乾境內常駐的蒼龍戰團其實只有六支。
“蒼龍三團”五年前剛從域外戰場輪值迴歸,經過五年的休整和補充後,這會兒的他們士氣激昂,精神飽滿,隨時隨地都能大戰一場。
協助蒼龍三團進行伏擊任務的,還有大乾的主力戰團之二——白虎戰團和犀渠戰團。
隆昌大帝年輕之時非常好戰,加上他本人有著嚴重的軍力不足恐懼症,因此大力建設軍隊,甚至不惜推出軍武世家制度,以及被王守哲詬病的軍武執政體系。
從鎮到衛,再至郡,都是由軍武體系把持,最高執政官也是由軍武體系的人擔任,即鎮守,城守以及郡守。
這麼做,好處就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城稅、郡稅以及國稅,都會被優先用到軍隊建設上,以保障軍隊能夠擁有旺盛的戰鬥力,並且可以替代國稅來豢養普通軍團,大大減輕國稅在軍武上的支出。
壞處就是,軍武把持政事,在地方建設上往往頗為懈怠,即便有心建設,因為要豢養軍隊,剩餘的稅款也是捉襟見肘,搞起地方建設來也是有心無力。
這也是當初太史安康願意讓王守哲放手摺騰的原因。
郡裡財政吃緊,搞不起建設,有人樂意幫忙,他自然樂見其成。反正有軍團武力在手,他也不怕底下世家造反。
此外,隆昌大帝怕軍武體系手中權力太大,會造成地方上軍武割據,又規定一個衛城城守在崗二三十年就要輪值。
而沒有長久的利益,人是很難靜得下心來去發展和建設當地的。
也是因為這樣,如今大乾境內各郡,各衛的發展情況才會搞得參差不齊,發展得好不好基本全靠當地世家自覺。像王氏這樣,樂意投資發展基建的,當地發展得就不錯,萬一遇到那些不幹人事的世家,當地百姓活得就比較艱難了。
也多虧大乾的內閣功能比較完善,監察司監察得還算比較嚴,就算當地世家想靠壟斷斂財,也會有所顧忌,不敢搞得民怨沸騰,譬如當初的慶安左丘氏,堂堂四品世家,在發現自己折騰出民怨之後也是立馬慫了。
任何國策,都會有利和弊的相對面。
隆昌大帝的軍武國策,讓大乾的總體武力值變得相當高。
和平時期雖然看不出什麼,但一旦進行全面國戰,哪怕不算域外戰場的駐軍,也可隨時呼叫四十個正式戰團,十四個主力戰團,以及六個王牌戰團。
若是不顧域外戰場的死活,將大乾軍隊全部抽調回來,總體戰力還能額外增加五成。若是單挑的話,無論是單挑南秦還是西晉,大乾都能把對方吊起來打。
也是由此。
西晉和南秦,往往都是聯合行動。一旦有一方和大乾有了軍事衝突,另外一方也會抱著唇亡齒寒的心態加入戰爭。
此刻。
王牌戰團蒼龍三團之中,一座看似普通的大型營帳中,正擠著一堆大佬。
蒼龍戰團之所以被稱之為“王牌”,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大乾所有軍團中,資源配置最高,裝備最好,士兵素質最好,戰鬥力也最強的戰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戰團的骨架多為皇家子弟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