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十二節十一月下,南陽。左將軍顏良率軍出武關,沿著丹水河南下,順利攻佔順陽。
這時漢軍沒有向東攻擊宛城,而是繼續南下攻打穰城,目標直指新野。
穰城是連線襄陽和宛城的陸路要隘,新野則是連線兩地的水路要城,若兩城皆失,宛城隨即陷入包圍。
八月的時候楊鳳率軍攻擊穰城和新野的目的也是如此。但他被荊州軍獲悉了行軍路線,遭到了伏擊,全軍覆沒了,不過荊州軍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然而僅僅過了兩個多月,漢軍便氣勢洶洶地捲土重來,這讓荊州軍措手不及。
雖然他們知道漢軍打算迅速攻克穰城和新野以切斷襄陽與宛城之間的聯絡,但由於準備不足,兵力也不夠,只能眼睜睜地望著漢軍一洩而下,束手無策。
正當襄陽全力以赴援救穰城和新野的時候,蒯良從前線傳回急報,鍾繇在魯陽集結了三萬大軍展開反攻,王當也在昆陽集結了四萬大軍從葉城、堵陽一線發起了攻擊,蒯良首尾難以兼顧,只好率軍急速撤回宛城堅守。
蒯良告訴劉表,有訊息說,長安的天子帶著數萬大軍正在隨後跟進,估計很快到達南陽戰場。
長安十幾萬大軍分三路殺進南陽,對荊州勢在必得,雙方的決戰在寒冷的冬天裡拉開了帷幕。
襄陽直到此刻才意識到決戰來臨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劉表以最快的速度向益州劉備、徐州曹操、江東孫權和周瑜求援。
徐州曹操和江東孫權、周瑜的軍隊都在江淮一線。九月的時候,劉表本想乘著南陽大捷的機會東西共進,但曹操、孫權、周瑜各懷心思,都不想損兵折將,正好聽說李弘病重危在旦夕,於是三人書告劉表,靜待時局變化再做對策。
孫權藉口冬天到了,糧草運送不便,撤兵了,周瑜也回到了柴桑,留下魯肅領兵坐鎮廬江。
孫權和周瑜都走了,曹操隨即變了個臉,向長安請罪。長安將計就計,行臺尚書令傅幹以天子名義好言安慰了一番,說朝廷體諒你的難處。
只要你讓江淮百姓吃飽穿暖,你的功勞就夠大了。劉表懇請曹操三人再度出兵,在江淮方向牽制北疆軍。
襄陽如果陷落,江淮還能守得住嗎?唇亡齒寒,一旦我們丟失了江北郡縣,讓北疆軍兵臨長江,社稷必定敗亡。
此時此刻,大家還是盡釋前嫌,同舟共濟,齊心協力抵禦北疆軍為好。
對這三個人,劉表不抱什麼希望,年初李弘率軍在北疆平叛,中原一線防守兵力薄弱,正是收復中原的最佳機會,但這三個人為了儲存實力,躊躇不前,結果錯失良機。
現在李弘已經平定了西北兩疆,其主力大軍已經全部南下,這時候再指望曹操等人出兵北上攻擊根本不可能,劉表為此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益州劉備身上。
年初劉磐、劉備準備攻擊隴南,但因為劉磐重傷而死,軍心大亂,大軍不得不撤了回來,而劉備則乘機南下成都,佔據了巴蜀,讓劉表霸佔益州的美夢再度破滅。
劉表很生氣,一度想讓長子劉琦率軍西進巴蜀,但因為南陽戰況激烈,他不得不忍氣吞聲,和劉備假意周旋。
南陽大捷後,他在蔡瑁、鄧義等人的勸說下,準備出兵入蜀,但蒯良、劉先、馬良等人極力勸阻,認為長安在李弘死後必定大亂,正是襄陽出兵北伐的最好機會,萬萬不可自亂陣腳,貽誤戰機。
劉備也派人到襄陽曲意奉承,表示願意請劉琦出任益州刺史。劉表正在考慮是不是讓劉琦率軍進蜀的時候,漢軍再度殺進了南陽,迫使劉表不得不放棄益州,轉而求助於劉備。
劉表奏請天子,改封劉備為蜀王,並請劉備即刻出兵相救。十一月下,長安。
光祿勳張郃帶回了天子聖旨,考慮到大將軍病危,大司馬徐榮又遠赴西疆,特拜太傅劉和參隸尚書事,和驃騎大將軍趙雲一起共理國事。
這道聖旨給了長安一個資訊,天子有意加強皇權,打擊相權,壓制丞相大人的權勢。
太傅劉和是宗室大臣,他再次參隸尚書事,很明顯就是鞏固皇權。丞相是三公之首,執掌相權,按道理李瑋是最有資格參隸尚書事輔佐天子的大臣,但天子視若不見,把他丟到一邊了。
聖旨宣佈之後,太傅府頓時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朝中大臣和長安的商賈富豪們紛紛拜會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