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勢如破竹第二節大將軍親自出徵幽州的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張溫、趙岐、蔡邕先後找到李弘,請他慎重考慮。此去幽州路途遙遠,戰事也未必能很快結束,如果大將軍在幽州待上大半年,對冀州的穩定和發展非常不利。
現在新政的推行阻力很大,急切需要大將軍的支援和震懾。大將軍一走,新政的實施肯定會停滯不前。
李弘態度很堅決,目前平定幽州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不能迅速拿下幽州,冀州就無法穩定和發展。
趙岐情急之下,乾脆把話挑明瞭說,
“你一走,冀州必亂。”冀州現在有幾個急待解決的憂患。一是新政的實施。
新政實施牽扯到土地、賦稅、選拔、農耕水利等諸多方面,其中矛盾最激烈的就是土地和賦稅。
由於它們直接牽扯到了不同階層的利益,衝突日漸增多,門閥富豪、普通農戶和河北諸府之間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
二是屯田。冀州的屯田都是民屯,牽扯問題多,包括流民的賑濟和安置,屯田物資的合理安排,屯田賦稅的減免,屯田區分散和郡縣的配合等等。
這些問題過去在北疆都很好解決,但到了冀州,事情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首先就是有許多流民,包括剛剛從北疆邊郡南遷的大部分百姓,他們寧願等著吃賑濟,也不去屯田。
這些人很聰明,他們算了一筆帳。如果要租種府衙的土地,就要上繳田租,要償還借用府衙的種子和農具的錢,還要交各種各樣的臨時攤派費用,比如修繕溝渠的錢,另外還要服徭役。
這樣下來,一年的收成幾乎全部交給了府衙,碰到收成不好的時候,還要倒欠。
自己一家人拼死拼活,最後不但一無所有還要倒貼,誰願意幹?還不如天天遊手好閒等著吃賑濟。
為什麼北疆屯田的時候,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北疆屯田的時候,朝廷考慮到北疆貧瘠,土地收成少,下旨免除了屯田農戶三到五年的賦稅,屯田用的種子、物資也由府衙無償提供。
另外,北疆諸府還免除了軍屯、民屯的所有攤派費用。這樣一來,原來在北疆邊郡屯田的百姓只要上繳很少一部分租種土地的錢,其它收成都是自己的。
冀州的土地和北疆比起來,不但數量多,地力好,收成也高,屯田政策當然要相應調整。
但從北疆邊郡南遷的百姓到了冀州後,一看屯田政策變了,自己的收益少了,馬上就不幹了。
他們本來想著回冀州可以過上好日子,誰知道還不如在邊郡過得好,當然十分不滿了。
趙岐主持冀州民屯,走訪了不少地方,瞭解百姓疾苦,曾經要求大將軍適當減免屯田農戶的賦稅,但冀州諸府強烈反對。
原因很簡單,屯田農戶的賦稅減免了,普通農戶怎麼辦?都是種地,都一樣的流汗,結果辛苦一年,收成遠遠低於屯田農戶,那冀州還不鬧翻了天?
大家還不如都去做流民,然後到屯田區去耕地。問題隨即接踵而來。大家都去做流民了,那門閥富豪的土地怎麼辦?
租種田地的人都跑了,田地不就荒廢了?如果要減免賦稅就一起減,大家一視同仁。
整體削減賦稅,受益最大的是門閥富豪,損失最大的是河北諸府,百姓佔不了多大便宜,所以此事就此被擱置,至今沒有解決。
三是吏治極度**。大漢人口最多,財賦最多的州郡主要是司隸、豫州和冀州,這三個地方的官吏也是大漢最多最集中最**的地方。
這些地方吏治**到了何種程度,看看黃巾軍最先爆發的地區,黃巾軍聲勢最大、戰鬥最激烈的地區在哪裡就知道了,就是冀州和豫州。
北疆的官吏和冀州的官吏在數量上無法相比,在吏治的**程度上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過去冀州非常富裕,上上下下的官吏即使很**,也不會象西涼一樣,馬上激化矛盾,引發叛亂。
畢竟它太有錢了,**得起,但現在就不行了。經過連續不斷的戰亂和天災**之後,冀州也到了極限,**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