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立德正己之禮:射禮
弓箭是人類在中石器時代發明的狩獵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武器,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弓箭史源遠流長,相傳黃帝發明弓箭,夏代有羿射十日的傳說。甲骨文‘侯‘字寫作‘■‘,象箭射向箭靶之形。上古崇尚勇武,射中者為首領,這就是諸侯之‘侯‘的來歷。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弓箭愈益成為戰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意味深長的是,正是在這崇尚武力的時代,儒家卻將弓箭變成禮樂教化之具,引導社會走向平和,這就是射禮。
一、射禮梗概
從傳世文獻來看,先秦時期可能有四種射禮:一是大射禮,是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為了挑選助祭者而舉行的射禮,大射禮的禮法,見於《儀禮》的《大射儀》;二是鄉射禮,是每年春秋各州為教民禮讓、敦化成俗而舉行的射禮,鄉飲酒禮的禮法,見於《儀禮·鄉射禮》;三是燕射,是國君與大臣在燕飲之後舉行的射禮,旨在明君臣之義;四是賓射,此說僅見於《周禮》,是天子與故舊朋友的射禮。《儀禮》有《射義》一篇,綜論射禮的禮義。大射禮與鄉射禮的級別不同,參加的人員也不同,但儀程基本相同,本文主要介紹鄉射禮。
鄉射禮在州的學校‘序‘舉行。行鄉射禮之前,先行鄉飲酒禮。需要說明的是,主持鄉射禮的是賓,而不是地方行政長官,這一點與鄉飲酒禮相同。賓是尚未獲得官爵的處士,但德行卓著,由賓來擔任射禮的主角,顯然是為了提倡尊賢的風氣。人選一經確定,州長要親自登門約請。行禮之日,州長要在序門之外迎賓。
射禮的具體指揮者是司射,司射與鄉飲酒禮中的司正是同一個人,換了一個稱呼而已。射位在序的堂上,用空心的‘十‘字做標誌。箭靶稱為‘侯‘,設在堂正南方三十丈遠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圓形的皮製小屏,是報靶者的藏身之處,箭到此處已經乏力,故稱為‘乏‘。一切準備完畢後,司射上堂報告賓,賓宣佈射禮開始。州學的弟子把弓、箭、筭籌等器具搬到西堂下陳設好。
鄉射禮的核心活動是三番射。‘番‘是次、輪的意思,三番射就是射手之間的三輪比射。第一番射側重於射的教練。司射挑選六名德才兼備的弟子,將射藝相近者兩兩配合為一組,一共三組,分別稱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謂‘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每番比射,射手都是發射四支箭。
射禮開始,報靶者將報靶用的旌旗倚靠在侯的中央,為全場指示箭靶中心的位置。司射命令三耦:‘依次而射,不得雜越!‘三耦都脫去左手的外衣衣袖,在右手拇指上戴上鉤弓弦用的扳指,在右手臂上套好護臂,左手執弓,右手的指間夾一支箭,另外三支插在腰帶中。
第一番射
三耦在堂下站定,司射在堂上作射儀的示範:先將左足踩到射位符號上,面朝西,再扭頭向南,注視靶的中部,表示心志在射箭,然後俯身察看雙足,調整步武,最後開弓射箭,直至將四支箭全部射完。
於是,上耦的兩位射手上堂射擊,按照司射的要求在射位站好,目光盯住靶心,等待司馬和司射的命令。司射在堂下命令道:‘不許射傷報靶者!不許驚嚇報靶者!‘上射向司射行禮後射擊,射出一箭後,再從腰間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後由下射射。如此輪流更替,直到將各自的四支箭射完。報靶者揚聲向堂上報告射中的結果。第一番射是習射,所以不管射中與否,都不計成績。
接著,上耦下堂,次耦上堂,雙方在西階前交錯時,相揖致意。次耦習射的儀式與上耦相同。最後,次耦下堂,下耦上堂習射。至此,司射上堂稟告賓:‘三耦都已射畢。‘
第二番射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賽,要根據射箭的成績分出勝負。參加者除三耦之外,還有主人、賓、大夫和眾賓。主人與賓配合為一耦,主人擔任下射,以示謙敬;大夫身份比較高,但為了表示謙虛,都與士一一配合為耦。堂下的眾賓也配合成耦。
首先由三耦比射。三耦到箭架前取箭,接著堂下的眾賓也前往取箭,然後在三耦的南面順序而立,以北面的位置為尊。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811 20:09 回覆此發言
59回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司射命令上耦開始射擊。兩位射手相互拱手行禮後上堂,報靶者迅速離開靶位。司射宣佈說:‘凡是沒有射穿箭靶的,一律不計成績!‘兩位射手象第一番射時那樣輪流開弓射箭。
如果射中箭靶,負責計算成績的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籌丟在地上。上射的筭籌丟在右邊,下射的筭籌丟在左邊。如此這般,三耦全部射畢。
接著是由賓與主人配合成的耦、大夫與士配合成的耦、眾賓之耦先後上堂比射。比射的程式以及計算中靶次數的方法,與先前一樣。射畢,有司拿起剩餘的筭籌報告賓:‘左右射都已射完。‘司馬命令將射出的箭送回,報靶者聞聲應諾,拿著旌旗背朝箭靶站好。
於是,有司開始統計左右射的筭籌數量,先數右面那一堆筭籌,以兩根筭籌為一‘純‘,右手一純一純地數到左手上;取滿十純則作一堆,縱向放在盛籌器的西側;再取滿十純時,就另作一堆放置。剩下的籌,如果是雙數,就按‘純‘為單位,橫向放在十純一堆的西側;如果是單數,則要把零單的籌豎向放在‘純‘的西側,使總數一目瞭然。然後數左獲的筭籌。釋籌者拿著勝方淨勝的筭籌向賓報告比賽結果。如果是右獲一方勝,就說:‘右方勝了左方。‘如果是左獲一方勝,就‘左方勝了右方‘。淨勝數如果是雙數,要以‘純‘為單位報告;如果有單數,則在純數之後再報單數。如果左、右獲筭籌的數量相等,就從雙方的筭籌中各取出一支報告賓,說:‘左、右方筭籌的數量相等。‘
司射命令三耦和眾賓:‘勝方射手脫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護臂,手執拉緊弦的弓(表示能射)。負方射手穿上左衣袖,脫下扳指和護臂,將弓弦鬆開。‘各耦射手先後上堂,負方射手站著將罰酒喝完,再向勝方射手拱手行禮。但如果負方是賓、主人和大夫,則不必執弓,以示尊優。司馬酌酒向報靶者獻酒,併到靶前的左、中、右三處致祭。司射酌酒向堂下的釋籌者獻酒,第二番射至此完成。
第三番射
第三番射的過程與二番射基本相同,只是比射時有音樂伴奏。樂工演奏《詩經·召南》中的《騶虞》,樂曲的節拍,演奏得均勻如一。司射在堂下宣佈:‘不按鼓的節奏射箭的,不得計數!‘三番射與二番射的程式相同,先由三耦比射,然後是賓、主人、大夫和眾賓順序比射。凡是應著鼓的節拍而射中靶心者,有司就抽出一支筭籌扔到地上,最後將比賽的結果稟告賓:勝方贏若干籌,或者是雙方射平。三耦、賓、主人、大夫、眾賓順序上堂,負方射手喝罰酒。三番射至此結束。
旅酬
旅酬是射禮的餘興節目,程式與鄉飲酒禮的旅酬基本相同,從身份高的人開始,依次向下進酬酒,先由賓酬主人,大夫酬眾賓之長,直到將在堂上就坐的所有賓客都進過酬酒。最後二位受酬者站在西階上,依尊卑之序向堂下的各位眾賓酬酒,直到全部輪遍。其間,堂上堂下的音樂或間或合,歌奏不已,盡歡而止。
賓起身告辭,走到西階時,樂工奏《陔》的樂曲。賓出大門,眾賓也都隨之出門,主人在門外以再拜之禮相送。次日,賓到主人家拜謝,隨後,主人到賓家拜謝。
二、射以觀盛德
射禮的性質是什麼?有學者認為,射禮‘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也有學者見古代國學、鄉學中有教射的科目,認為是軍事教育。其實並非如此。
上古社會素樸無華,射事屬於男子。所以,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將來成為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漢。
高超的射藝,原本是勇力與技巧相結合的技藝。例如,養由基百步穿楊,孟子說,‘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萬章下》),能射出百步之遠,是勇力過人的表現;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楊樹葉,就不僅僅是勇力所能達到的了,還必須有技巧。
春秋時期,人們注重射手的力量和準確性,《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潘黨與養由基將七副盔甲疊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一般用獸皮製作,故簡稱‘皮‘。以較量射中、射穿為目的的比賽,稱為‘主皮之射‘。孔子對這種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賽很不以為然,認為違背了‘古之道‘,他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他認為,能否射中‘皮‘,取決於射手的體能,不值得看重;所當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養,這是一種‘飾之以禮樂‘(《射義》)、寓教於射的活動,與軍事訓練有本質區別。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811 20:09 回覆此發言
60回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儒家認為,要想射中目標,必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射義》)。正如我們在前面所介紹的,儒家的禮樂思想的主旨,是強呼叫樂來引導心志的中正、用禮來規範形體的正直。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與禮樂的結合點,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時,重塑了射禮的靈魂。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須體現禮樂之道,‘進退周還必中禮‘(《射義》)。四肢發達、勇力無比而不知禮義者,在射禮中將無所措手足。
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記載,行鄉射禮時,鄉大夫要向圍觀的眾庶徵詢對射手錶現的評價。評價的專案有五條:‘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第一番射,不計成績,只要求容體合於禮,所以說是‘容‘。第二番射,屬於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計算成績,所以說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僅要容體合於禮,而且要按照樂節發射,所以說是‘和容‘;由於射姿與樂節相配合,所以又說是‘興舞‘。在鄉射禮的評價體系中,所注重的是‘和‘與‘容‘。漢儒馬融將‘和‘解釋為‘志體和‘,就是心志與體態相和,頗得其旨。‘和容‘射禮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層修養的外現。儒家的射禮,實際上是逐步誘導射手學習禮樂、使心志與形體都合於‘德‘的教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