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琅出去的時候是和杜紅衛打過招呼的。
不過打招呼時只是說出去接個朋友。
沒想到接過來這麼大一個朋友……
還有這些扛著長槍短炮的記者,都是什麼?
檢修庫裡的人不少聞訊出來,好奇張望看熱鬧。
張海陽和齊威兩個領導都揹著手,含著笑,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對於杜紅衛的招呼,都只是點點頭,不說話。
王科極有眼力見地湊過去低聲解釋,“這些記者是雙華網的,他們是來採訪寧琅的。”
“採訪寧琅?”
杜紅衛豁然瞪大眼睛,“採訪寧琅幹啥?”
“你有這麼個有能耐的手下你不知道?人家是我們雙橋市著名的青年網路作家,相當有名,在網路上的點選量都快突破一千萬了!”
“呃……”
杜紅衛知道寧琅會寫,也知道寧琅在寫小說,但沒有想到後者居然厲害到這種程度。
與此同時,宋濤讓人對著檢修庫區的環境拍了一圈,同時問寧琅,“寧老師,您的大工匠沒少在工作環境中取材吧?”
採訪之前,都是要做足準備的。
大工匠這本書,宋濤連夜看了一些,所以對內容也有所瞭解。
和他傳統印象中裝逼掉渣天的網文不同,這本大工匠給人一種比較清新的感覺。
從頭到尾就一條主線,就是國企技術人員刻苦專研,技術攻關,衝破一道道國外技術封鎖的故事。
文風很踏實,不浮誇,不負能量,不浮躁。
所以因為這本書,他對作者的印象也不錯。
“是的。”
寧琅回答,“平時我的工作環境給了我很多創作方面的靈感。”
“我工作的這個地方是檢修庫,平時普通裝置檢修,還有大件檢修都會在這裡進行,我經常能看到很多技術工作者為了解決一道技術難題廢寢忘食,不懈攻關。”
“所以他們給了我很多啟發。”
這番話他倒沒有言不由衷。
他是真領教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
對技術工人的敬佩是發自內心的。
有時候大國工匠真不只是說說而已,龐大的國之重器正是因為有這一顆顆普通的螺絲釘才能鉚成。
“是的。”
張海陽也是心思敞亮之人,他聽到寧琅說到這,也猜出來後者寫的什麼型別的作品。
在心裡對這位其貌不揚的小年輕更加高看了幾分。
沒想到年紀不大,居然能想到寫這樣立意樸實,意義深遠的題材,不簡單!
“我們集團公司向來重視技術攻關,去年全集團一共完成了1000多項課題攻關,攻克了5000多項技術難題。”
“衝破了很多國外技術封鎖,還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一切裝置、生產、製造核心技術和標準都是按照RB的標準和規範來執行,那時候RB公司還專門派了技術顧問來雙橋進行技術指導。”
“那時候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RB專家說,RB專家認為,RB專家怎麼怎麼樣’這類話。”
“那時候我們就意識到,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裡,就會長期受制於人。”
“受制於人的滋味不好受啊,連一枚普普通通的剎車墊片壞了,都要花費數萬元去RB進口。”
張海陽說起這些來,簡直是如數家珍,大家也都不知不覺地聽了進去。
包括寧琅,他認真地看著這位二公司的二把手,將他說的話記在腦海裡,這都是實實在在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