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一別院中,董卓正和清瘦文士李儒在商談些什麼,而他身後挺立著一名筋肉大漢,正是張濟口中所言,董卓新得的關西猛將華雄。
這時一名士卒走進來,說道:“大人,張校尉攜侄來訪。”
董卓點了點頭,說道:“領他們進來。”
“諾。”
待得士卒退出去之後,李儒笑著對董卓說道:“恭喜岳父,又得猛將一名,並三萬大軍。”
董卓呵呵一笑,並沒有回答。
很快,張濟和張繡就來到廳前,見到董卓端坐正位,張濟拱手行禮道:“張濟見過主公,此就是末將侄兒張繡。”
董卓見得,微笑著揮了揮手,讓張濟退到一旁。這時就剩下張繡一人站立在廳前,只見張繡躬身行了一禮,說道:“張繡見過主公。”
此言一出,董卓立刻哈哈大笑,笑罷才說道:“得伯淵來投,吾勝得千軍萬馬。”
張繡拱手道:“主公謬讚。”
董卓微笑著說道:“想不到去年還是一普通少年,今日已經是大漢傳誦四方的少年英雄,更兼手握雄兵三萬,羌人更視伯淵如鬼神。”
張繡回道:“若不是得主公書信,薦伯淵到金城為吏,恐伯淵亦無今日成就。”
董卓點了點頭,說道:“好,伯淵手下將士自歸伯淵統領,吾不過問。而大帳議事之時,伯淵只需隨吾一同行事即可。”
張繡拱手一禮,說道:“謝主公。”
董卓微笑道:“伯淵且回去整軍,另外吾將元江至伯淵麾下,讓汝叔侄共事。”
那邊張濟聽得,也出列與張繡齊聲道:“謝主公。”
然後董卓命華雄將兩人送出門口,自己則皺眉問李儒道:“文憂(李儒字),張繡來投,是否可靠,吾已按文憂昨日所言,他手下大軍歸其統領。”
李儒笑了笑,說道:“張繡是否真心來投,並不重要,只需其為岳父所用即可矣。”
董卓奇道:“其若非真心來投,如何為吾所用?”
李儒說道:“無他,唯勢矣。”
董卓奇道:“勢?”
李儒點頭道:“自光武中興以來,大漢都遷洛陽,關西之地除卻長安,幾近廢棄。而關東興旺,更兼則世家林立,其鄙我關西之人。自光武之後,東西之爭日盛,張繡武威人也,又非豪族,自不可能投關東之人,且在關東立足;而蜀中世家自成一系,固守蜀地,張繡亦投之無門。如此張繡仍需留於關西,今關西最盛之大族莫過於岳父的董家,其餘諸族皆以岳父馬是瞻。張繡縱有大能,亦不得不隨時勢,歸順岳父。隨岳父,他有數利,若逆之而行,只會落得粉身碎骨之下場,如此不智之事,張繡定不會行。如此只需岳父及董家一日勢大,張繡只會是岳父手中利劍,為岳父斬荊棘、平外寇,為岳父所用。”
李儒一席話聽得董卓撫髯微笑,但還是問道:“雖如此,然張繡麾下兵馬可與吾相比,吾心卻是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