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們先去吃早餐吧!”肖康迷糊了一陣,沒有聽清楚自家父親說的什麼,只是感覺肚子有點餓了,隨即提議道。
“小康,你自己去吧!爸爸還有點事!”蕭虹雲聽聞,示意自己的兒子先走。
鐘聲還在繼續,傳入到蕭虹雲的耳中,聲聲入心。
他心中清楚的很,這顯然是奔著一百零八聲鐘響而去的。
寺廟響鐘,這很正常,但是,要響一百零八聲的鐘,基本上,是遇不到的。
換個簡單的說法就是,沒有大佛緣,是遇不到這種敲響一百零八聲的鐘聲。
蕭虹雲心中名阿比,梵鍾就是佛鐘,顧名思義是供寺廟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另外諸如起床、睡覺、吃飯等無不以鍾為號。
所以,不同用途則敲不同的鐘。
但敲鐘的講究也很多,“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
一般,平日的鐘聲,是不會超過九次。
而這一百零八聲,是有著特殊的含義。
一百零八下的規則與“九”有關,因為在華夏古代,認為“九”具有極高、吉祥之意。而“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極致。
佛家所言,九就是極。
一百零八,所代表的就是極致,就是眾生。
好比一百零八羅漢,一百零八武藝等等。
佛事鍾是用於祈禱、感化、超度眾生。
僧寺的鐘多是晨暮各敲一次。
眼下,這鐘聲,是有規律的。
蕭虹雲很是瞭解佛教的一些規矩,這鐘聲響起,在普通人耳中,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但是,在他耳中,緊敲十八下,慢敲十八下,不緊不慢再敲十八下,反覆兩遍,共一百零八下。
眼下,已經五十四次了,再來一個迴圈,就是一百零八聲了。
至於大鐘為何要定為一百零八下?
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凡撞鐘一百零八聲以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天為一候)之數。”合為一百零八,其象徵一年輪迴,天長地久。
這表明在農耕社會里,人們希望透過佛來保佑豐衣足食。
另一種說法是,佛教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憂愁。
敲鐘偈曰:“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所以,唸經或誦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就連菩薩也是一百零八尊,這些都是為了消除人們的煩惱而達到極好、吉祥之意。
鐘鳴一百零八響,以盡除人間煩惱,佛教上稱為“百八鍾”。一般寺院每於晨昏擊鐘敲鼓,稱為晨鐘暮鼓,以警覺修行人要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到這個時候,蕭虹雲心中一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