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王劉備的結義兄弟,五虎上將軍之首,前將軍,漢壽亭侯,總領荊州事,關羽關雲長。 舉荊州兵馬五萬,前後分三隊,浩浩蕩蕩的殺奔樊城而去。
樊城太守曹仁一邊上表許昌,請求支援,一邊準備著迎敵之事。 只是他未想到,關羽大軍竟然突然轉向,直奔新野而去。
卻說那新野城,此時並無大將駐守,兵馬更是極少,若叫關羽襲了去,雖然有江水相隔,卻也難免受其侵擾。 兼且關羽兵多,很可能就勢卡斷樊城與宛城的聯絡。
曹仁見狀,忙使細作出城打探。
待得知關羽大軍盡往新野而去,一路上竟然連個掩護的部隊都沒有,心下惱怒,喝道:“好你個關羽,竟然如此小視於我?”當下對左右吩咐:“整軍備馬!我自引大軍襲其後陣,看你還如何去取新野!”
時身旁有滿在側,聞言忙勸道:“關羽智勇雙全,更兼身旁有徐庶為謀。 今舍樊城而奔新野,並將大軍之背露於將軍面前,乃餌也。
卻是為誘使將軍引兵出戰,其可以伏兵勝之。 ”
言未畢,又有曹仁副將翟元道:“今魏王使將軍鎮守於此,乃是為提防荊州兵馬北上。 今若放其取新野,其可越過樊城,直逼宛城。
若大王怪罪將軍失守不查之罪,又當如何?且荊州兵馬盡出,關羽又哪來許多兵馬以為伏兵?今舍樊城而取新野,乃是懼將軍之威,知樊城不可取,是以引兵奔新野而去。 ”
又有部將夏侯存應道:“滿先生太過小心,卻是高看了那關羽。 想來其是仗自己兵多,是以未將我樊城軍馬放在心上,這才露了破綻。
今將軍只須引兵馬出,當可大敗其兵。 末將不才,願為先鋒。 ”曹仁思考良久,最終從了夏侯存之言,留滿守城,親自引城中大部兵馬去打關羽後陣。
卻說關羽引著兵馬,並荊州文武十數員,出襄陽,奔新野,一路上所行並不很急,而且暗中多使探馬,只要樊城兵馬盡出,便來稟報。
原來此卻是徐庶之計。
徐庶先是請關羽引兵奔新野,又使軍中精銳扮成押運糧草輜重之兵行在最後,莫說這些兵士盡是善戰之士,便是隨軍地大車上載的也非糧草,而是活人,那內裡藏的盡是精銳士兵。
所以說,關羽這五萬大軍,實際上數字卻是更多一些,那後陣猛一看只有幾千人,實際上若算上藏於糧草車中的,卻是足足上萬兵士。
這都是為了使曹仁以為關羽大軍無備,進兵來襲。
話說這日,大軍以至樊城之南,關羽於馬上謂身旁徐庶道:“半年前某便上表請戰,若漢中王當時允了,焉有今日之煩擾?”
徐庶知關羽雖口上這般說,其實心裡早就明白事情之輕重緩急。 只是口上兀自發發牢騷而已,遂笑著道:“今漢中王欲北伐,欲使薛將軍之略。
此略環環相扣,內裡繁雜無比。 且一環若失,全盤皆輸。 若二將軍兵馬一動,川中兵馬必立刻響應,若隔的久了,恐此略不可行。 是以二將軍屢次上表,王上皆不允。
非不信二將軍取不下樊城,乃是川中尚未準備妥當。 ”
關羽聞言,只是點頭應道:“某自省得!”然後以後輕撫胯下戰馬之鬃毛,謂徐庶道:“元直瞧,子寒此略可成否?”
徐庶聞關羽問話,忙答道:“我觀子寒此略,雖有多處隱患,卻不失為一個好計略。 其精妙之處在於三路兵馬,互相輔助,並非單獨應敵。
在目標上,三路大軍虛虛實實,叫曹軍不辨真偽,從而不知如何佈防。 可以說,子寒這略,確是有很大地可能會成功。 ”
關羽點了點頭,又問道:“元直瞧子寒此人如何?”
徐庶卻不明白關羽問此話做甚,只得道:“我觀子寒有王佐之才,若王上善用其才,有如多一雙臂膀。
”而後心下一尋思,只道關羽懷疑薛冰有不臣之心,又忙著道:“而且我觀子寒,大事精明,小事懶散,為人又不喜繁雜之事,卻是無甚野心之人。 ”
關羽聞徐庶之言,哪還猜不出他的想法,當下只是笑了笑,答道:“某隻是順口問之。
子寒隨我兄已數年,其心我早知之,焉有疑其心之念?只是現下無甚事做,遂尋元直聊上幾句。 ”
徐庶聞言笑道:“二將軍不必擔心無事可做,想來那曹仁此時已盡起樊城兵馬向此趕來,將軍只須稍待數日,便可好好的戰上一陣了。 ”
關羽聽了,傲然道:“區區曹仁,尚不配與某一戰!某現下只是於心中思量,某婿陸伯言那處,襲取樊城成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