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那法正正在低頭沉思,只得輕聲咳嗽了一下,而後道:“不知孝直有何看法?不若說出來共同商議。 ”
法正聞劉備喚他,這才抬起頭來,見諸葛亮與龐統也停了口,向他望來,知眾人都在等自己發言,當下便道:“臣觀二位軍師是才爭論之處,乃是因為我軍若兵出斜谷,則極易陷入兩面受敵之境。
因此龐軍師提議先奪長安,堵住曹兵西進之路,而後再佔西北之地。 而諸葛軍師則提議先奪西北之地,掃蕩後方,然後再舉全軍之力,一舉而下長安。
不論哪一條建議,都是要奪西北之境。 ”
說道此處,見諸葛亮與龐統皆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自己所說之言。 畢竟他說地都沒有錯,無論是哪種戰略,雍涼二州都是必須要儘快平定的。
否則東進之時,尚有曹兵在自己後方屯紮,不提生性穩健的諸葛亮,便是那喜歡冒險的龐統都不能接受這種情況的發生。 因此。 無論是哪種戰略。
在正式與曹操發生決戰之前,西北之地都要儘快的納入漢中王地掌握之中。
而且,西北之地出戰馬,可培養精銳騎兵。 對於將在中原與曹操一決雌雄的劉備來說,這支力量將是日後不可缺少地戰力。
若能儘早收到手中,早日建立一支擅長在中原地區進行作戰的部隊,這對於日後與曹操的戰爭中絕對是有諸多的好處的。
只見法正繼續道:“既然如此,何不兵出祁山大道。 先取隴右,而後徐圖長安呢?”法正將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而後仔細觀察兩大軍師地表情變化。
先取隴右,而後徐圖長安。 劉備聽了此計,心裡盤算了一陣,然後覺得此法卻是最為穩妥,甚至比諸葛亮那兵出斜谷之策還要穩妥。
他只道諸葛亮與龐統定會贊同法正之策,是以欲開口贊同。
哪知還未開口。 只聽諸葛亮與龐統齊齊道:“不可,此法不可行!”
眾人皆一愣,劉備更是急問道:“軍師以為,此法有何不妥?”
只見那諸葛亮與龐統互相對視了一眼,最後諸葛亮向龐統微微一笑。 而後以眼神示意了下,便聽得龐統道:“此法穩則穩矣,然耗時許久,怕是等我軍打到長安城下之時。
那曹操早就調撥了大部兵馬駐守長安。 若拖上些時日,我軍糧草不濟,只能退兵。 而且隴右之地,盡還曹操之手。 ”
說到此處,只聽張飛突然道:“既然打不下長安,便退兵修養,待日後再攻便可。 如何又會失了隴右之地?”
諸葛亮笑道:“翼德不知,長安到隴右之地。 一馬平川,無甚險要。 我軍又以步兵居多,不擅平原作戰。 到時無險可依,則曹兵無可阻擋也。
而且曹兵眾於我軍,若硬欺我軍兵少,則更無抵擋之法,只得退回川中,依山川之險而拒敵。 ”
眾人聽了。 立刻便明白了過來。 若真依此法北伐。 怕是怎麼伐都打不下長安。 薛冰更是想到演義中諸葛亮雖然六出祁山,而且也打下不少地方。
但是每次兵敗,都將這些地方盡數還給了曹魏,便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演義中諸葛亮的北伐,說是要討伐曹魏,還不如說是為了自保來得恰當許多。 那時地蜀國北伐大軍只有益州一路,荊州早已不在蜀國手中。
而且吳國又是一牆頭草,兩國面合心不合。 諸葛亮出兵根本就不能指望他們,因此到了後期,只能選擇兵出祁山這一條路,而且目的也不再是奪取長安。
真正的目的,根本就是消耗曹魏的國力,讓曹魏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西進地餘力。
不過這方法屬於先傷己,再傷人。 畢竟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數州,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必須傾盡全部地財力,物力,軍力,才能傷到魏國的經濟。
因此諸葛亮六次北伐之後,實際上已經將蜀國的國力消耗地差不多了。
而姜維在後期的九伐中原,根本就沒有看明白自己老師地戰略目的,而僅僅是盲目的出兵攻打罷了,結果反而加劇了蜀漢的滅亡。
但是現在呢?荊州未失,連襄陽也在漢中王手中。 川內國力強盛,南方剛剛平定,起碼數年內不會再反。
可以說,劉備地勢力到此時已經達到了一個顛峰,再發展下去,也只是穩固根基罷了,不會再有大的提高。
而與吳地關係也不似歷史裡那般緊張。 相反,透過數次合作,兩方的同盟反倒更加穩固了些。
兼且周瑜未死,東吳最具才華的統帥尚存,這麼一來,只要東吳願意出兵,定可將曹操的東線攪的一塌糊塗。
想到這裡,薛冰突然在腦裡形成了一個絕對夠龐大,疆域夠廣闊,實行起來夠複雜的戰略計劃。 當下想也不想,立刻出聲道:“末將有一提議,欲請諸公評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