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娥在一旁靜靜聆聽淳于婉雲和真宗皇上對話,皇上說出“天明後朕要上早朝,讓寇準和王欽若當著大臣的面擺擺他們各自的理由……”
皇上這句話不是引起南北黨爭的導火索嗎?劉娥在心中急劇地尋思著;這樣一來朝廷南北大臣的鬥爭將會白熱化,眼下強敵壓境;我們內部先爭執得不相上下,恨不能做烏眼雞你吃了他吃了你……
劉娥是政治女人,被宋太宗敕令從襄王府趕走後;蝸居怡蜀苑認認真真讀了幾年書,將大宋以前每個朝代能看的書幾乎看完;而悟出一個道理:王朝的爭權奪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南北黨爭由來已久;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儘管武力征服了南方几個小國。
但南方小國像李煜那樣有才華計程車子車量鬥載,對南方人不能做宰相的遺訓耿耿於懷;暗中積蓄力量跟北方士子明爭暗鬥。
劉娥是蜀人,蜀地是北方還是南方似乎很難說清;但劉娥把自己劃歸南方人的行列,從心理上支援王欽若、丁謂這些南方士子。
南人和北人相爭,互不服氣;最初是從科舉制度——狀元開始的。
科舉所考八股文代聖人立言,形式固定;科舉使讀書人把全部心力用在其上,以獲取功名利祿為終生目標。
科舉考試是讀書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站在金字塔尖的狀元更是萬眾仰慕的佼佼者。
而狀元們籍貫的變化也反應了華夏經濟地理格局的巨大變遷,以前狀元主要出身於北方;伴隨著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向江南地區轉移,南方籍狀元數額逐漸增加。
隋文帝開科舉,隋煬帝設進士科;但華夏科舉史上有名可查的第一位狀元(文科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
唐代一般不舉行殿試,會試就是最後一次考試;所以狀元就是會試第一名。
唐代狀元並沒有高出一般進士之上的特殊榮耀,也不為史書所特別記錄;如王維、柳公權等人,史書中只稱“中進士”,並不強調其狀元頭銜。
唐代狀元含金量低,究其原因就是唐代的試卷不僅不糊名;考官還會根據考生的推薦人遞上來的“行卷”決定錄不錄取。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把平時寫的一些最得意的詩賦文章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呈送給朝廷權貴或者社會名流,請求他們向主考官推薦。
最有名的典故就是王維為了考中狀元而博取太平公主的推薦,便在宴會上給愛好音樂的太平公主彈琵琶藉機送上自己的行卷。
所以,想成為唐代狀元不僅要拼才華更要拼關係;像王維這樣的名門子弟優勢相當明顯,也得投靠太平公主這樣的權貴才能獲得舉薦。
唐代的名門望族有“五姓七望”之說——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王維即是出身太原王氏。
這些名門望族無一不在北方,這也是唐代狀元以北方士子為主的原因之一。
相比北方,那時的南方雖然有八王之亂後南遷的世家大族;水稻生產也漸成規模,但論狀元數還是被北方碾壓。
改變這一狀況的是安史之亂,北方生靈塗炭人口南遷;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超越北方。
南方狀元的人數佔比也從安史之亂前的一成多上升到三成以上。
到了宋代,南方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宋初的時候透過大運河、汴河運達開封的南方漕糧為400萬石,幾十年後這一數字就增加至700萬石。
而整個北方黃河流域運抵京城的漕糧只有200萬石,由此可見南方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