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若被真宗皇帝的貼身太監張迪轟出怡蜀苑,脖子上的癭呱呱陡然增大了一倍;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提溜耷拉,明光一閃一閃。
人說王欽若的智慧就在脖朗閣那個癭呱呱上,王欽若似乎也不否認。
要不,像他這種形象猥瑣、身高盈尺、脖子上綴個大吊瓜的人咋能成為大宋朝的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就是副宰相,距宰相就差一厘米;王欽若坐穩副宰相的位子後便就謀劃著如何突破僅有一厘米坐上宰相的位子。
宋朝是個奇葩朝代,把宰相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搞得七暈八素成了四不像。
宰相在宋朝叫同平章事,但老百姓習慣稱宰相;貓叫咪咪叫貓都一樣,管他孃的大喇叭!
宋太祖建國後為了加強皇權統治,不斷地分化、削弱相權。
宋朝的宰相不是一個官名而實際上是一個群體,說白了,就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
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
中央設三省,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省;中書門下省稱政事堂,是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構;同平章事是政事堂的長官。
同平章事意味著這個職務是兩個人,真宗景德年間同平章事由寇準和畢士安擔當;這讓野心勃勃的王欽若心中十分的不滿。
同平章事下一級是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王欽若就是這個差事。
宋朝設立參知政事就是用來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力,王欽若和寇準從根子上就不鉚;兩人唱對臺戲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樞密院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
除過政事堂(管行政)、樞密院(管軍事)外,宋庭還設有三司即:戶部、鹽鐵、度支。
三司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
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的輔政機關。
宋朝的中央區裡機構可謂登峰造極,但一直被遼國、西夏以及後來的金國胖揍;直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王欽若是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
宋太宗征伐太原時王欽若只有十八歲,作《平晉賦論》進獻到太宗的行營受到賞識,此後便青雲直上;在計相、參知政事位上幹了多年,距離宰相的位子只差一步。
然而就這近在咫尺的一步卻成為王欽若不可逾越的障礙。
宋真宗登基時王欽若36歲,那時候他完全有條件做宰相;但呂端、張齊賢、李沆、呂蒙正、向敏中這幾個人不舉薦他,都說說王欽若脖子上的癭呱呱是奸邪的跡象不能做宰相。
這幾個人還搬出“南人不能做宰相的”太祖遺訓,更說脖朗閣長癭呱呱的人做宰相;還不叫遼國、西夏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