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正常,出關的烏合之眾高達二十五萬,除了收編的流寇,明軍人馬高達十萬五萬,騎兵雖然達不到定額的三成也接近兩成,總數接近三萬。
明軍在一般情況下遭遇敗績之時,步兵十之八九走不脫,騎兵才有逃出生天的機會。
出關之時,所有的明軍都見到了這裡壁壘森嚴兵強馬壯,還見到了紅旗飄飄,知道名聲大噪的“紅旗軍”有一營在潼關協防。
他們吃了癟當然往這個方向跑,有不足三分之一的騎兵成功跑來潼關不足為奇。
何勇慶樂得見牙不見眼,他頭腦簡單早就只認家主不認朝廷。
對於朝廷損失了幾十萬兵馬,他毫不在意,為多出八千餘匹戰馬、兩萬左右明軍沾沾自喜。
何勇慶和顧奎等等四人就是因為武藝出眾,且騎戰技能出類拔萃,被黃漢選拔為貼身親衛。
有了戰馬有了七八千有騎術的明軍,相信何勇慶很快就會訓練出幾千騎兵。
以後內地正兵營就不會清一色都是騎兵不足的乙種營,半年後少說有六個營頭能夠得到甲種營編制。
何勇慶在接管熊文燦敗兵的當天就意識到能夠收容太多人馬,他及時寫了報告動用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關。
要求“紅旗軍”總部再調撥至少三百騎兵指揮官,言明將要擴充騎兵至少六個千總,請總部及時補充裝備。
孫應元雖然眼饞“紅旗軍”得到了人馬幾萬,但是沒有開口跟何勇慶爭,因為他這個副將麾下的人馬足夠多,再大規模擴充人馬,糧餉從哪裡來?
況且“紅旗軍”能夠給予騎兵正兵二兩四錢銀子的月餉,五斗精米的本色,他哪裡給得起?
人往高處走,“紅旗軍”名氣大、待遇好眾所周知,在“紅旗軍”高調錶態接受人馬的情況下,哪裡會有明軍傻到還跟著他幹?
“紅旗軍”的效率非同凡響,何勇慶的報告送達山海關的第三天,從各營抽調、提拔的六百軍官就出發了。
他們直接疾馳大同從山西方向趕到潼關,由於沿途能夠得到補給,可以換馬,只不過花了八天時間。
與此同時,四方快運運送的糧食和裝備也陸陸續續到達,為了提高速度,這些物資大多數是從山西方面軍臨時調撥,屆時再給房連棟補充即可。
逐鹿中原這個成語道出了中原地區的重要性,派遣軍官收編明軍組建內地“紅旗軍”事半功倍。
黃漢當然要擠出人手,因此不僅僅委派了何勇慶要求的三百騎兵指揮官還多給了三百。
陝西必然會丟了,沒有援軍,眼看著糧食告罄的西安肯定守不住,不算上假投降的流寇,明軍兵馬損失不會少於二十五萬。
大明朝廷一兩年內都不可能集結如此多的人馬,京營將士們要守衛京畿之地,此時此刻的崇禎斷然不敢把這支看家部隊往中原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