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紅旗軍”提供種子、耕牛等等收取一半收成大包大攬了農民需要承擔的所有苛捐雜稅,避免了農民被盤剝的山窮水盡面臨餓死之時鋌而走險。
三年前的“紅旗軍”就很霸道,圈了十幾位藩王、郡王的地直接安排屯民耕種,事後才補辦協議交租,效果很好。
連潞王、周王、福王等等都捏著鼻子認了,最後大小地主都只能接受現狀。
不是地主們覺悟高,而是他們識相,知道“紅旗軍”不是浪得虛名,能夠到手平均一年土地產出的一成作為地租,而且旱澇保也就忍了心頭惡氣。
畢竟天災人禍不斷,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為保障,沒有規模化的屯墾,不花血本建設用於灌溉、排洪的水利設施,田畝大面積荒蕪是不爭的事實。
亂世之中誰能夠組織流民安心屯墾?唯有擁有“紅旗軍”的黃漢有這樣的財力、武力和統御力。
現在的“紅旗軍”又發展了三年多,人馬倍增,處理染指地區的土地糾紛更加霸道。
無主之地當然收入囊中,有主之地只要發現沒有人在進行春耕都會視為即將荒廢的良田及時安排屯民耕種。
襄王傳承了十幾代,封地何其多也,生意做得何其大也,家中的現銀何止百萬兩之多?
高迎祥、李自成沒有殺襄王朱翊銘、貴陽王朱常法、福清王朱常澄、進賢王朱常淦等等,但是沒有放過他們,拷餉那是必須的。
榨乾了襄王一脈,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馬守應、羅汝才等等賊骨頭率領麾下過了四十天錢糧充足的好日子,又裹挾了不少青壯年。
流寇中有武器能夠戰鬥的人合計超過二十萬,其中核心人馬超過五萬。
他們不肯消耗剛剛積攢起來的實力跟天雄軍和“紅旗軍”拼命,選擇避戰。
內地的官軍真的很窮,早就不是大明標配騎兵三成步兵七成。
大部分明軍中只有主將為數不多的家丁隊有馬,其餘都是步兵,而且絕大多數是沒有盔甲只有冷兵器大刀、長矛的步兵,連弓弩都很少。
為什麼崇禎七年後就不是明軍追著流寇打,而是流寇不斷包圍明軍斬殺大明將領?
究其原因乃是大明越打越窮,明軍的素質和裝備越來越差。
而流寇越打越有錢,老營人馬的裝備越來越齊整,大小頭目經過不間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軍事素質提高得很快。
高迎祥審時度勢決定不跟強軍硬撼,佈置分四路三個方向脫離。
他們根本不是逃竄,走得比較從容,如果發現追擊的明軍膽敢孤軍冒進,他們就會如同算計勇將曹文詔那般集中兵力圍而殲之。
流寇的老營馬隊總數超過一萬五千,擁有奔襲能力。
有這樣的實力應對追兵又會輕鬆許多,明軍步兵素質不高,行軍速度比不過流寇步兵,騎兵數量太少,貿然追擊極有可能步曹文詔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