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一行人乘坐牛車,順著鄉間泥路,沿途都是歸家的農民,疲倦中帶著些許興奮。
今年又是一個好豐年。
轉過幾個彎。
眼前出現一座村莊,村莊建立在一條河道旁,當地人管這條河叫紅溝。
紅溝旁並非只有一個村莊,而是一整個鄉鎮。
大叔介紹說,這個鄉叫:蓮子鄉。有八個村,將近一千戶人家,到處是青山綠水。
還修了路,不然那些收購商,都不願意進來。
想致富,先修路,這句話放哪裡都不過時。
“到了。”
大叔把牛車停在了一間院子前,眾人都下了車。
“三喜,把牛牽牛棚裡去,二妞,家裡來客了,還玩,還不快點去給客人倒茶,要知道叫人啊。”
進門一杯茶,這是通用的待客之道。
“多搬點凳子出來,都隨便坐,飯馬上就好。”大叔招呼完後,就一頭闖進了廚房,頓時傳來砰砰的聲音,想必是在瘋狂趕進度。
大叔最大的孩子也才十二三歲,小的才六七歲,都已經開始幫著給家裡幹活了。
“叔叔喝茶。”
約莫十來歲的二妞,捧著瓷杯,不斷的給人倒水,聲音脆脆的,不敢看人。
“姐姐喝茶。”
輪到上官的時候,上官忍不住摸了摸她的頭,笑問道:“你為什麼叫他叔叔,叫我姐姐?”
“我……那個,爸爸就是這麼教的。”她紅著臉說完,趕緊跑掉,當所有人都有了茶,她還偷偷掃一眼,生怕有誰漏了。
然後就像是完成一樁任務一樣,重重的鬆了口氣,孩子要麼頑劣,要麼見生。
二妞想必就是後者,不太愛跟大人打交道。
往往大人誤認這樣的孩子太過於老實,實際上,大人的世界,孩子不懂,由孩童長大的大人,更不懂孩子的世界。
院子裡還在不斷的進人。
孩子們叔叔伯伯,舅舅姨父的叫著,熟路很多,這些都是大叔家的親戚。
當初分田的時候,李懷主張按照家裡實際人口分,葛良主張按照戶頭,再按照戶下的人口分。
看似兩者好像沒有區別。
實際上區別大了,戶頭有固定的田地,再以人口的數量,只增不減。
這也就是說,分的戶頭越多,固定田地越多,種的糧食越多,收到的糧食稅越多。
還有一點,固定田是不允許荒廢的。
所以,為了迎合涼州的政策,過去的大農戶都分了戶,各幹各的。
其影響遠遠不止糧食的總產增加了,要知道,多分一戶,就多一個家庭。
多一棟房子,多一套生活設施……通俗的來講,就是消費力和生產力同步增加。
雖然分了戶,但一般都是住在一個村的,平時互相照應著,偶爾還能湊在一起吃一頓飯。
尤其是現在農忙的時候,乾脆讓一家做飯,其餘人都出去務農,今天大哥家,明天二哥家,後天舅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