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紀元的時代,很多普通人剛開始是惶惶不可終日的,可漸漸的有部分人想開了,畢竟等到三體艦隊到達藍星時,基本上這幾代人都不在了,所以也就沒那麼恐慌了,大部分人還是一如既往的在底層掙扎著。
由於危機紀元時代所有資源優先供給藍星防禦工程、藍星太空力量發展以及面壁計劃,所以所有國家同時進入計劃供給時代,公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每人按一定標準供應,並且一些生活用品的買賣也需要相應的票,這也是為了將更多的資源用於必要的地方。
……
此時電視上正在播出太空電梯,天梯三號試執行的實況。五年前在PDC以及五大善人的帶頭下,太空電梯專案正式開工,同時開始建造的三部太空電梯中,天梯一號和二號已經在年初投入正式執行,所以天梯三號的試執行沒有引起前面那麼大的轟動。
目前,所有的太空電梯都只鋪設了一條初級導軌,與設計中的四條導軌相比,運載能力小許多,但與化學火箭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不考慮天梯的建造費用,現在進入太空的成本已經大大低於民航飛機了。
於是,在地球的夜空中,移動的星星日益增多,那是人類在太空軌道上的大型建築物。
天梯三號是唯一一部基點在海上的太空電梯,它的基點是在太平洋赤道上的一座人工浮島,浮島可以藉助自身的核動力在海上航行,因此可以根據需要沿著赤道改變太空電梯的位置。
浮島是凡爾納筆下機器島的現實版,所以被命名為“凡爾納島”。
從現在的電視畫面上根本看不到海,只有一座被鋼鐵城市圍繞著的金字塔形基座,基座的頂端就是即將升空的圓柱形運載艙。從這個距離是看不到向太空延伸的導軌的,它只有六十厘米寬,但有時可以看到夕陽在導軌上反射的弧光。
正在看電視的是三位老人:他們都已年過七十,雖說不上老態龍鍾,也都是真正的老人了,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負擔,他們經歷過很多見過很多,面對現實他們又無能為力,唯一的選擇就是什麼都不想地在這非常歲月裡安度晚年了。
這時,其中的一位老人張援朝的兒子張衛明領著孫子張延走進家門,他拿出一個紙袋說:“爸,我把你們的糧卡和第一批糧票領回來了。”張衛明說著,首先從紙袋中把一摞糧票拿出來,遞給父親。
“哦,和那時的一樣啊。”楊晉文在旁邊看著說。
“回來了,又回來了。”張援朝接過糧票感慨地自語道。
“這是錢嗎?”小延延看著那摞花花綠綠的小紙片說。
張援朝對孫子說:“不是錢,孩子,但以後買定量以外的糧食,像麵包蛋糕什麼的,還有去飯店吃飯,都得拿它和錢一起花才行。”
“這個和那時可不一樣了,”張衛明拿出一張IC卡,“這是糧食定量卡。”
“定量都是多少啊?”
“我是21.5公斤,也就是43斤,曉虹和你們都是37斤,延延21斤。”
“和那時差不多。”老張說。
“一個月這麼多應該夠的。”另一位老人楊晉文說。
張衛明搖搖頭說,“楊老師啊,您可是那時過來的人,都忘了?現在倒是夠,可很快副食就少了,買菜買肉都要號票,這點糧食還真不夠吃呢!”
“沒那麼嚴重,”第三位老人苗福全擺擺手說,“這日子我們幾十年前就過過,餓不著的,別說了,看電視。”
“唉,可能馬上要用工業券了。”張援朝說著,把糧票和定量卡扔到桌子上,轉向電視。
螢幕上,那個圓柱形運載艙從基座升起,飛快加速,消失在黃昏的天空中,由於看不到導軌,它好像是自己飛昇而上的。運載艙的最高速度能達到每小時500公里,即使這樣,到達太空電梯的同步軌道終點站也需68小時。
鏡頭轉換到安裝在運載艙底部的攝像機攝下的畫面,60厘米寬的導軌佔據了畫面相當大的一部分,由於表面光滑,幾乎看不出運動,只有導軌上轉瞬即逝的標度才顯示出攝像機上升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