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周臬臺在寫給朝廷的奏章中所言:
‘官員為朝廷賑災安民,其身在外,應當隨機應變,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有擔當的勇氣和xiong襟。如
只考慮到自保,處處行事以不惹物議,不影響自己當宮為前提,哪怕再忙活再辛苦,也不過是表面功夫,
於事無補。而魏知縣無疑具有這份擔當,起初所有人認為他自找麻煩,徒惹物議,他卻毫不動搖,堅持按
既定方略,分散安置百姓,堅持以工代賑,雖然當時顯得自找苦吃,但在後來的日子裡,卻讓富陽縣避免
了混亂和動盪,保住了淳樸的人心,方體現出其用心良苦、老成謀國……’
鄭方伯也在奏章中說,富陽救災可謂朝廷救災之典範,浙省已經著魏知縣總結歸納,準備在全省推廣
,希望朝廷研究之後,定為成法,可將災難的危害減少到最小……
兩位大吏如此嘉許,又有皇帝的親筆御批,吏部的動作自然十分迅速,七月底,嘉獎富陽賑災有功人
等的旨意,便到了縣裡。
那一日,富陽縣衙正門大開,大堂前設香案燭臺,魂知縣率眾官吏叩拜了聖旨後,便有傳旨太監拖長
腔宣讀了聖旨。
第一個領旨的是富陽知縣魏源,一番大加褒獎褒獎後,皇帝賜其匾額、金幣等物,並命其為翰林院修
撰。雖然只是個從六品的宮兒,卻讓魏知縣淚流滿面……
事實上,早就有在吏科的同年,提前告訴魏知縣這個任命了。當得知這個訊息,巨大的幸福感,充滿
了魏知縣的全身,他設想過朝廷的各種安排,甚至想過會不會讓自己一步登天當上知府,就是沒想到朝廷
會讓自己進翰林院。
永樂四年的進士名次,是魏知縣心中永遠的痛……他只比孫山高了一名,在皇榜上名列倒數第二。盡
管大多數人都只記得,那一科的孫山叫吳忠,並不注意倒數第二是誰,但生性好強的魏源自己在意,且深
以為恥!
所以雖然是進士,他卻一直深深自卑,現在卻可以成為翰林,那是比進士還高一個檔次的學歷,你讓
魏知縣怎能不欣喜若狂?雖然翰林修撰清苦,品級也不高,但你只要知道,那是狀元及第後必授的宮職,
就知道它有多光明的前景了……既清且貴,實在太體貼魏知縣的心意了。
然後是蔣縣丞,被提升為富陽縣令,聞聽此命,蔣縣丞登時樂開了花,一下子什麼毛病都沒了。對於
這種快五十歲的官員來說,翰林院庶吉士什麼的沒有任何意義,能到個富足安定的縣去當縣令,就足最大
的福氣了。
有道是做熟不做生,何況魏知縣和王賢已經鋪好了路,就連蔣縣丞都看得出來,富陽縣的好日子就在
眼前了。這世上還有更合人心意的地方麼?
第三道聖旨是追封,追封馬典史為富陽縣令,但人死如燈滅,一切都白搭了。好在朝廷還沒壞了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