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開始的當天去了差不多三十幾人,多數都是一些戴著花鏡的老學者。
除了各地的專家學者,還有兩名跟蹤記錄的記者。
林希作為後輩,來這裡就是本著學習為主,所以她不但提前做了充足準備,當天還備好了筆和筆記本做記錄。
“很多東西瞭解就行,有些引數我們基本上都用不到。你像對方剛剛提到的那幾點,國外其實早就已經有實驗資料了,並且運用的非常純熟了,我國目前侷限性比較大,要想大力發展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見她一直在認真做筆記,魏童好心的提醒道。
誰知被旁邊一個專家聽見,卻理解成了另外一個意思。
“來這裡的人哪個不是本著謙虛好學的態度,既然你那麼瞭解怎麼不說兩句?有些人就是喜歡開口閉口國外如何如何,簡直就是崇洋媚外。”
魏童瞅了對方一眼,反唇相譏:“我不過是就事論事怎麼就成了崇洋媚外?我瞭解就要多說幾句嗎?這是交流會,不是學術報告會,願意說我就說,不願意說我就不說。”
對方顯然被他的態度激怒了:“什麼是就事論事?國內現在形勢一片大好,你竟然說侷限性大,我懷疑你有煽動情緒的嫌疑。”
共事這麼久,林希還算了解,魏童的脾氣向來屬於吃軟不吃硬,如果任由事態發展下去,雙方可能都會討不到半分好處。
所以在魏童還沒開口時,林希便幫忙打圓場說:“前輩你誤會了,我師哥並非你說的那樣,工業廢物的利用率,國外確實要比我們做的好。但我國前景要比國外好,建築行業的發展空間也更大,這正是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好時候。”
林希的態度已經非常謙和,誰知對方不但不領情,竟然還嗤笑一聲:“你才多大,就敢在這麼多專家和學者面前大放厥詞,你們是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吧,就派了兩個毛孩子過來,是沒人了嗎?還真是不如不來。”
林希確實是這波人裡面年紀最輕的一個,被人說幾句也不是不能接受,可對方偏偏要順帶上設計院,如果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她可真的要難辭其咎了。
“你是玻璃廠的技術人員吧?我是學土木工程的,對於材料的研究並不十分透徹,但也算略知一二。除了建築用玻璃,還有軍工、藥用和航天等等。我覺的玻璃企業就是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透過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並經過改革、改制、實施產權多元化,從引進來到大踏步地走出國門,用行動證明祖國的強大,而不是在這裡糾結國內外哪個好或者是誰崇洋媚外。”
對方被她說的一時間竟啞口無言。
“好,這位小同志說的太好了!”突然有一位老學者帶頭叫了一聲好。
林希這才發覺剛剛因為激動,說話的聲音不小心大了點,現在所有人都在看向她這裡。
這種時候自然是不能扭扭捏捏怯場的。
於是她站直身體,大大方方朝大家點了點頭。
“這位同志,能否再說說你對本次交流會主題的看法?”有人開口說道。
這個林希還真提前做了功課,她甚至在空間裡買了近十年關於行業標準的書籍。
“既然大家想聽,那我就說說對於節約這兩個字的淺談。”
在這麼多專家學者面前,她自然是不敢託大的。
於是林希把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和資料大致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