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關於遼國俘虜問題等事宜商討了一番後,禮部尚書柴進出列。
“陛下,您之前決定的三月份春闈已經基本結束,此次科舉,加上來自於宋國、遼國等地的讀書人,共有一萬八千餘名考生,錄取了一千二百餘名舉人。”
“除此之外,二百名貢士參加了殿試,殿試由皇后娘娘以及太子主持,由左右兩位丞相作為主考,禮部、吏部等官員作為監考官,已經與五日前結束!”
說話間,柴進拿出了一沓考卷,道:“左右兩位丞相,已經對新科進士做了初步排名,但前三甲還沒有選出,需要陛下您來決斷!”
林諾點了點頭,從柴進遞上來的一眾考卷中,選出了三個,在他看來,頗為滿意的考卷。
此次殿試的題目,也是林諾之前便定好的,題目為“天下一統”。
大部分考生,或許是對於大乾軍力的不瞭解,因此在作答中,都選擇了謹慎保守政策。
大多數內容,都是尋找盟友,低調發展的策略,或是聯合宋國,或是聯合遼國,雖有些道理,但卻很耗費時間。
畢竟林諾已經在梁山泊種田七年,若是再繼續種田發展,那就太耽擱時間了。
而林諾所挑選出的三分答卷,倒是給了他眼前一亮的感覺。
這三份答卷,內容其實意思相近,都是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先奪回燕雲十六州,之後連金滅遼,佔據北方廣闊領土。
在他們的論述中,宋國善守而不善攻,而且朝臣具有妥協性保守性,大乾若是與遼國開戰,宋國不僅不會出兵,甚至還會樂見其成選擇作壁上觀。
這對於大乾國來說,是一個機會,只要能滅掉遼國,天下局勢基本上便可明朗,就算不能天下一統,也可與宋朝天下兩分。
至於西夏與金國,三分考卷中的論述都不多,基本上將這兩個國度忽略。
沒辦法,金國立國時間比大乾也早不了多久,而且據說那裡環境惡劣,人口稀少,說是國家,但更像是個大型部落,哪怕在立國決戰中戰勝了遼國,考生們也都下意識的認為只是僥倖,佔了遼國高層大意的便宜罷了!
不僅是考生們這麼認為,幾乎整個天下都這麼認為,甚至哪怕是吃了敗仗的遼國,也有不少高層依然認為金國滅之不難!
金國不被重視也就罷了,但西夏也不被重視,在林諾看來,這就有些意思了。
遼國鄙視宋國,宋國鄙視西夏,這一層層的鄙視鏈,倒也明確的將幾大國家的軍事實力,做了個明確的劃分。
最終,林諾在這三份考卷中,選擇了一份論述最為詳細的,將其點做了狀元,剩餘兩份則是點為了榜眼與探花。
選出了前三甲後,林諾這才好整以暇的檢視起這三人的姓名。
狀元名叫宗澤,榜眼名為劉安世,至於探花,則是叫作李綱。
說實話,對於這三人,林諾是一個也不認識,但看下面朝臣那一臉‘果然如此’的表情後,他突然感覺,似乎這三人,有些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