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研究宇宙的起源以及探究許多我們未知的宇宙奧秘一直是我們人類孜孜以求的課題,從幾百年的哥白尼時代延續到今天,全世界的科學家尤其是天文學家們前赴後繼,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瞭解到宇宙的很多奧秘。但是,宇宙的奧秘的無窮盡的,這要求我們搞天文事業的科技人員需要把視野放得更遠,才可能瞭解到更多的領域。比如外空間的生命和文明一直被多少代人遐想。難道我們這一代人就沒有這個雄心去揭示這個謎底嗎?同志們,過去我們國家在科技上落後一些發達國家很多年,令我們望著空興嘆,但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作為科技也要隨著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而日新月異。在天文學領域,需要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承擔更多的使命,要在天文領域獲得更大的突破,這就要求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浩瀚的宇宙中架起一隻屬於我們中國的天眼,而且,要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FAST的靈敏度更高。只有這樣,我們的視力才能觸及到人類還為目測到的空間領域以及宇宙所包含的未知奧秘。”
南秉懷洋洋灑灑一番話令在座的科學家們無不動容,一時間交頭接耳···
參會的中科院最高領導只好拍拍桌子:“同志們有什麼意見可以一個個提出來,不要嘀咕嘛。”
一位白髮蒼蒼的科學還家站了起來:“南博士,您提出的FAST工程要比M國和D國的看得更遠,靈敏度更高,但這一切前提是不僅要有成熟的技術,同時還要建成比它們更大的儀器。人家已經搞了地面上最大的機器和20世紀最大的工程,請問,您所設想的FAST要搞多大?”
南秉懷遲疑一下,突然伸出一個巴掌:“我們要搞直徑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
南秉懷此言一出,頓時語驚四座,就連參會的中科院最高領導也微微蹙起了眉頭,沉吟了好一會,才壓低聲音質疑身邊的男秉懷:“南教授,這個500米口徑的方案會不會不太符合我們國家的實際?”
南秉懷低聲回一句:“丁副院長覺得哪一點不符合我國國情?”
“目前最發達的國家都不敢做的事情,我們貿然上馬這個專案會不會很冒險?”
南秉懷還未回答,臺下一位科學家已經提出來了:“南教授,製造如此巨大的射電望遠鏡,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將是從所未有的挑戰。請問,我們國家目前的水平具備這樣的條件嗎?”
南秉懷遲疑一下,還未表態,另一個女科學家也站起來發言:“各位領導,我是一位地方天文臺的工作人員,對於浩瀚宇宙的憧憬不比任何人差,但如果我們急功近利的話,萬一專案失敗了,那我們就真幹了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呀。所以,我請各位領導要慎重從事。”
丁副院長聽了這話,不由側臉又瞥了南秉懷一眼。
南秉懷趁女科學家還未坐下來便追一句:“請問那位女同志,難道就因為我們患得患失就該放棄搶佔世界科技前沿的機會嗎?”
女科學家臉頰一熱:“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也不是不同意搞這個專案,只是感覺您提出高500口徑的FAST簡直有點像天方夜譚。”
女科學旁邊一箇中年謝頂科學家頓時附和:“是呀,搞這麼大的風險真是太大了,還是搞口徑小一點也把握性大一些。”
“小一點的?有多小?”
中年科學家一聽南秉懷親自追問自己,便站了起來:“我們既然要搞,起碼不能超越發達國家嘛。這樣,我們可以藉助人家的成功經驗。否則,我們就一點借鑑的東西都沒有了。”
南秉懷微微冷笑:“我聽這位同志的意思是說,我們只配在人家屁股後追,而沒有勇氣去超越?”
“這····我不是這個意思,還是怕因為急功近利而為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就在這個時候,與男秉懷並肩坐在主席臺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天文學家發話了:“對於我們科技工作者來說,無論做任何科學研究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很沉重的,而且成功率也不是太高。可以這樣說,我們往往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卻收穫不了一粒果實。所以說,我們國家在科研方面有些學費是必須要交的。”
那名中年科學與鄰座的女科學一樣,默默地坐了下來。
會場上又暫時恢復平靜。
丁副院長這時把目光瞥向了德高望重的老天文學家:“陳院士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這位老天文學家名字叫陳德銘,已經在天文臺工作近五十個春秋了,是國家資深天文學家,已經發表過上百篇關於天文方面的論文,可以說是在國家科學界德高望重。
此刻,陳德銘竟然有些激動:“當我看到臺下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時,心裡不禁感慨萬千。我為祖國擁有了這麼多年輕科技後備力量而感到高興,因為在座不少年輕科技工作者還是八零後呢。唉,我從事天文學研究快五十年了,做夢都想身外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研究得明明白白呀。可是,由於客觀物質條件所限,我幾乎研究了一輩子,但還有無數的宇宙奧秘無法向世人揭開。這是我們這代人的遺憾呀。”
陳德銘的這番話令臺上臺下的科學家們唏噓不已,一個個垂著耳朵聆聽他繼續講吓去···
“同事們,對於我們搞科研的工作者來說,多半都是靠摸著石頭過河,難免不走彎路,難免不會遭遇失敗。但是,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它幫助我們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更加反映在我們搞科研的工作者身上。同事們請想一想,無論是我們國家,還是放眼那些科技水平發達的國家,哪一項科技成果不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失敗基礎之上?我們這代人是老了,已經沒有幾年可以折騰了,但你們一個個都充滿了朝氣,難道就懼怕失敗嗎?”
天下的科學家大都是中年人,也有介於中青年之間的人,當他們聽了老天文學家一番話,都不由肅然起敬。
陳德銘繼續侃侃而談:“你們不應該懼怕失敗,做我們這一行的,也許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也無法收穫一粒果實,但這並不是我們駐足的理由,我們必須像一名衝鋒陷陣的戰士,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還要繼續奮勇向前。因為我們之前的犧牲為後來者開拓一條通往勝利的血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你們作為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就要勇於接受更艱鉅的挑戰。因為,你們是我們國家現在和未來的棟樑之才,不光光是為自己而活,還有那些天文愛好者,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對你們的無限期待。更重要的一點,還有你們未完成的夢。”
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