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允武的婚事結束後,這場盛典也就到了尾聲,瑣南扎普準備北歸,折彥衝因召集相府、樞密諸大臣和尚未就藩諸將帥並元國民會議的議長書記商議大事,說道:“這次宣大家來,主要有兩件事。第一件,我想我要派一個重臣代替我送瑣南扎普回龍城,順道巡撫漠北各族,看看漠北在我回來後起了什麼變化。第二件就是漠南地方的經營,我要調一位上將常駐漠南,一方面是建立起漠北與漢地的緩衝,另一方面是維護好漢地到漠北的商業與軍事通路,以確保漠北能發展起來而不陷入飢餓貧窮、混亂動盪。這兩件大事分別需要兩位得力的人去,該委派誰,大家議一議。”
大漢文臣議事可以坐而論道,武將則需起立陳詞——這點區別倒不是為了抑武揚文,而只是在禮儀上體現文雅與武健之區別。
楊應麒楊開遠歐陽適蕭鐵奴阿魯蠻且不開口,幾個副總理大臣互相用眼神探詢了一下,便由主管吏部的副總理大臣陳顯首先說話,轉了轉身子面向折彥衝道:“陛下所提之事,相府也曾議過,此時行動正是良機。老臣以為,巡撫漠北之人選,需貴、武、文三事具全。貴者,瑣南扎普之地位,諸胡王公之爵祿,比之各路行政首長尤為不同,需得一個極親貴的人去,方能令瑣南扎普以及漠北諸王公賓服,相府自副總理大臣以下、軍中自上將以下均不堪此任,堪當此任者,唯有陛下之昆仲以及太子;武者,漠北諸胡生性好鬥,重武力而輕斯文,若派一書生前往巡撫,恐怕非但不能令群胡心服,反而會引惹起他們的輕視覬覦,所以老臣以為巡撫之人還得是有軍威氣魄的大帥之才;文者,漠北如今已經歸附,一切事務宜以安撫調解為主,而不可以廝殺鎮壓為務,陛下從漠北南歸時除帶了大批胡卒南下外,也留下了許多漢籍將士在漠北,如今漢人在漠北已佔其人口十之一二,鎮州一帶又已有漢人定居務農,加上商旅往來之影響,已使得今日之漠北漸轉安穩寧靜,故老臣以為此次前往之人,須得兼通政務,懂得安撫胡漢,曉農諭商,而不能一味地強硬好勇。此貴、武、文三事,缺一不可。”
屋內君臣將帥聞言無不點頭,折彥衝便讓陳顯薦個人來,陳顯道:“老臣薦大漢元帥、樞密使、三將軍楊開遠。”在折彥衝的六個弟弟當中,楊開遠是各方面能力最均衡的,所以陳顯提出他來眾人都覺理所當然。
折彥衝問楊應麒,楊應麒沉吟片刻道:“陳老所言貴、武、文三事,總結得比我想的還精闢。我本想薦六哥去,因他對漠北最熟,在漠北威望也最重。不過聽了陳老一席話後,卻覺得三哥對漠北雖不如六哥熟悉,但他也是威震胡漢的名將,懾服諸胡綽綽有餘。再則六哥雖深通胡俗,但不精政務,雄於武功而略於文才,整體比較起來,還是三哥更合適些。”其實他還有一個原因未說,那就是蕭鐵奴胡人氣質極重,若由他去漠北,到時候上下互相影響容易形成割據勢力,楊開遠漢人氣息較濃,由他前往漠北,若處理得當則有利於增強漠北對中樞的向心力。
折彥衝又問軍方的意思,本來軍方的代表便是楊開遠,但因議論的是楊開遠本人,所以先略過他而問蕭鐵奴、阿魯蠻和劉錡,蕭鐵奴道:“老三什麼事都幹得的,若是怕他不通胡俗,到時候我派個通的人給他使喚就行了。”阿魯蠻也道:“我也覺得三哥很合適,其實他在遼口時就處理過很多胡漢問題,未必不通胡俗。”劉錡則道:“漠北之事臣不懂,請陛下與諸帥定奪。”
折彥衝這才問楊開遠:“三弟,你可肯辛苦一趟?”
楊開遠沉吟道:“此去漠北,若是太趕辦不了實事,若是務實辦事,怕不得二三年才能回來。大哥若有意派我去我自是義不容辭,但這樣一來樞密使一職卻得另尋一人擔任。”
折彥衝問歐陽適,歐陽適道:“樞密使雖也是重任,但如今有大哥在京總攬全域性,文有諸臣相輔,武有諸將佐弼,就眼前局勢而論,樞密使的人選反而比巡撫漠北的人選容易找些,所以應該優先考慮巡撫漠北的人選。”
折彥衝頷首道:“老四說的有理!好,那就定下,由三弟前往漠北。”對楊開遠道:“我給你方面之權,此去不但要理‘事’,還要理‘制’——看看漠北的建制還有哪些需要改善,急切的你就地改了再上報,若是可以緩的,就帶回京師來議。”
這般委任,那相當於是讓楊開遠做他的分身了,君臣兄弟間託付如此之重,便是韓昉陳正匯等亦為之嗟嘆,楊開遠也不推辭,當場便領了命令。折彥衝又讓眾人議漠南之事。
樞密院副使兼兵部尚書郭浩道:“漠南與漠北不同,漠北之政尚屬邊民自治,我大漢加以督撫而已,至漠南則已設軍、州如甘隴、東北。且漠南為胡漢交界之處,自古胡漢進退,均繫於此。若漠南胡風過重則易成賊寇,合漠北而為漢地之大患;若漠南文風過盛則易積弱,難以壓制馬賊,拱衛燕、雲、遼、陝。自遼、金相殘以來,漠南人口損失極多,幸得我大漢推行武裝移民,自遼南、京畿、兩河遷徙丁口以實其地,如今漠南人丁之繁已可追比遼國未破之時。不過移民紮根日淺,所以目前我們在漠南漢民群體中推行的是胡服騎射之武訓教育,等這批漢民紮下了根再逐步加重文風。當前漠南中下層既推胡俗,則首席將領當用漢籍,否則上下皆胡,恐有損胡漢庸衡、文武張弛的既定國策。”
折彥衝道:“說的好,你是兵部尚書,深知諸將脾效能力,認為由誰前往比較合適?”
郭浩道:“臣以為王宣、任得敬均可。”
折彥衝親征漠北時王宣統領的後軍負責後勤工作,主要就呆在漠南,而任得敬更是少數幾個打敗過胡部揚威漠北的漢將之一,所以郭浩推這兩個人出來諸大臣將帥都感舉得恰當。折彥衝想了想道:“任得敬還不是上將,就讓王宣去吧。”因問楊開遠、蕭鐵奴:“你們覺得呢?”
楊開遠道:“王宣才堪此任。”蕭鐵奴也說:“我沒意見。”
折彥衝拍板道:“既然如此,那這兩件大事就這麼定了。三弟代我巡撫漠北,調王宣進駐漠南,樞密和相府回頭再好好商議一下具體事宜,看如何調兵發糧,以配合他們二人在漠南漠北的軍政大事。”
群臣一起起身領旨,楊應麒道:“大哥,樞密使的人選還沒議呢。”
樞密使與宰相併立,分管武文,樞密使不得干預政務,軍隊後勤也仰賴相府撥款,但宰相卻得以干預部分軍務,且軍方大事宰相都有權與聞,這時楊應麒既問起折彥衝便不能不答,他忖了忖,指著蕭鐵奴、阿魯蠻、劉錡三人道:“在我看來也就他們三個夠資格,諸位以為呢?”
劉錡率先道:“樞密使為武臣之首,臣為上將銜,在臣之上還有幾位元帥在,以上將而統元帥,于軍中規矩不合。”
“不然。”楊應麒道:“國家早有定製,既任樞密使,在任上便加大元帥銜,你說的這一點倒不必列入考慮範圍之內。”
同籤書樞密院事盧彥倫道:“丞相所言甚是。論能力,三位均可,但論功勞,則首推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