僥倖逃過一劫的衛兵倖存者,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又遇刺了。
不同於前幾次刺殺案,這次刺殺明顯是經過精心準備,從最開始的攔路,和後面的自殺式攻擊一氣呵成。
兇手?
如果揹著炸彈衝上來傢伙也算的話,那麼現在就剩下七零八落的爛肉了。
沒有高科技鑑別技術,誰知道真兇是誰啊?
就算是僥倖推算出兇手身份,也沒有任何作用,死人不會開口。
收到訊息過後,埃米爾國王就直接暈倒了,他實在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
此刻雷德蒙德已經踏上了歸途,促成了俄阿結盟,他明面上的任務就完成了,剩下的已經和奧地利沒關係了。
……
加爾各答政府大廈內,剛剛步入辦公室的李頓總督,就收到了這個不知道是好是壞的訊息。
站在印度總督的角度上考慮,這次刺殺案來得非常及時,為不列顛提供了入侵阿富汗的藉口。
可惜不列顛正在和法奧兩國進行軍備競賽,現在不是挑起戰爭的好時機。
“砰”的一生響,滾燙的咖啡四濺而出。儘管華特斯是他派出去搞事情的,但作為使節那也代表著不列顛的顏面。
現在居然遇害了,李頓想要剋制自己的情緒都難,當即怒斥道:“這是對不列顛的挑釁,責令阿富汗政府在一個星期內交出兇手,要不然後果自負。”
作為印度總督,李頓的權力是巨大的,包括對外發起戰爭。
事實上,英屬印度今天地盤,大都是殖民地總督自行擴張的。要是什麼事都等倫敦政府決議,那什麼事也別想做了。
大局?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考慮國家大局,那是首相和內閣的工作,印度總督只需要考慮“印度地區的大局”問題。
停頓了一下過後,李頓總督再次下令道:“命令各部隊做好戰鬥準備,敵人施加在不列顛身上的屈辱,只能用鮮血來洗禮!”
真相是什麼,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反正李頓總督是認準了阿富汗政府。
……
倫敦,刺殺案訊息傳來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
收到這個壞訊息,格萊斯頓首相已經顧不上休息了。天地良心,他是真沒想這個時候在中亞搞事情。
包括向阿富汗派出使團的事情,格萊斯頓都一無所知。
不是格萊斯頓首相懶政,主要是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就不需要首相過問。
派出使團而已,如果不是華特斯遇刺身亡,打了不列顛的臉,現在也不會有人向他彙報訊息。
格萊斯頓首相問道:“兇手找到了麼?”
兇手是誰,格萊斯頓首相沒興趣知道。作為一名合格的政客,他最先關心的還是不列顛能從這件事中獲得什麼。
詢問兇手,更像是例行公事。一般來說,怎麼才能讓不列顛的利益最大化,最後的真兇就會根據需要指過去。
外交大臣喬治搖了搖頭:“疑似和當地的宗教極端組織有關,具體是誰幹的,現場留下的線索太少,一時半會兒很難查清楚。”
不是答案的答案,能夠派出死士揹著炸彈上的,不是極端組織,也是極端組織。
一般人就算是要玩兒刺殺,也不會有揹著炸彈發起自殺式攻擊的勇氣。
要不要借題發揮,趁機入侵阿富汗,成為了格萊斯頓首相眼下最大的難題。
軍備競賽才剛剛開始,現在對阿富汗動手,無疑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
可是放棄這次機會,又令人不甘心。畢竟這種說服力十足的戰爭藉口不好找,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
使團遇刺案,涉及到了列強們共同維護的底線,以此為由借題發揮,國際上大家都說不出什麼來。
就算是俄國人要出手干預,那也只能從暗地裡進行,不可能明面上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