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的都是集團的大客戶,雙方合作都不只一次了,只不過此前的訂單量都非常小。
今年突然一下子增加了起來,原本摩爾薩爾達斯也懷疑過是否存在問題,可是架不住訂單太誘人。
客戶的基本情況他們又瞭解,在當地都很有實力。
雖然量大了一點兒,可人家訂金付的爽快,加上年初的時候經濟情況尚好,沒有發現問題合同就簽了。
摩爾薩爾達斯緩緩的說道:“儘快給這批貨找下家吧!
集團的資金鍊已經非常緊張了,國內又爆發了金融危機,我們必須要籌集更多的現金以防不測。
不要在追求利潤,只要能夠賣出去,就算是價格腰斬,我們也認了。”
這是死馬當成活馬醫,摩爾紡織集團在法蘭西是聲名赫赫,在國際上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丁。
即便是他們發展的很快,靠法蘭西的影響,從英國人手中搶到了不小的市場,根基還是不夠。
這次的違約風波,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如果根基鞏固了,在一個地區有多個分銷商,也不會出現這種被動局面。
敵人既然出手了,自然會想到他們找下家的問題。想要在短時間內把這批商品銷售出去,運回國或許會更加容易。
當然,這隻能想想而已。增加的運費就不說了,已經出口商品再拉回來,丟人現眼也不算什麼,反正資本家的臉皮厚。
關鍵是現在法國市場也遭到了英國紡織品產品的傾銷打擊。
摩爾紡織集團的商品只能保持微利,要是再向市場投放更多的商品,他們就要開始虧損了。
如果以少量的虧損,能夠把手中滯銷的商品銷售出去,資本家們早就幹了。
這年頭誰家手中不積壓幾倉庫商品,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企業家。
麻煩的是商品銷售價格下去了,銷量卻不見漲,那就是雪上加霜,真的要人命了。
這不是玩笑,而是真的發生了。所有的工商業製品都在大降價,摩爾集團旗下的產品也隨大流降價促銷,總的銷量卻沒怎麼增長。
……
受到衝擊的不僅僅只有摩爾紡織集團,相比輕工業來說,法國的重工業才是浮屍遍地。
進入下半年以來,國際煤炭市場出口價格就出現了五連漲,總漲幅高達26.4%,尤其是焦炭價格,漲幅更是高達三分之一。
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讓法國鋼鐵產業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不等大家緩過勁兒來,又迎來了鋼鐵大降價。
英奧兩國保持同步行動,國際市場上的原鋼、生鐵價格分別下跌了15.4%和18.6%,大量的廉價鋼鐵湧入,直接讓法國重工業集體進入了負利率時代。
現在擺在法國重工業面前的難題是:生產就等於虧本,並且是生產的越多,就虧損的越多;不生產同樣要虧本,兩者的區別只是在於虧損多少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