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在壓力下,雖然杜絕不了腐敗,至少讓他們收斂了。像沙皇政府那種直接貪汙公款、公然進行索賄的事情,在奧地利沒有幾個官員敢幹。
這種操作,偏偏又是俄國人學不來的。一方面是貴族實力太大,包括亞歷山大二世這次改革,也是貴族階級內部發起的救亡運動。
另一方面,則是知識普及的問題。相比歐洲各國,俄國人的識字率普遍偏低,就算是進行公務員考試,也沒有幾個平民子弟。
沒有足夠的數量,也如何能夠給貴族官僚們帶來壓力呢?要是隻有區區幾個人,估計他們剛剛進入官場,就被人給打壓下去了。
義務教育進行了這麼多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人進入大學,奧地利每年也有兩三萬人進入大學,到了中學階段這個數字還可以放大十幾倍。
大量的人才儲備,才是奧地利最大的優勢。
量變引起質變,很多原時空默默無聞的存在,現在成為了時代的領軍人物;曾經大名鼎鼎的人物,現在反而有泯然眾人矣的意思。
事實證明,環境真的能夠改變一個人。弗朗茨不在迷信名人效應,他相信蝴蝶效應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沒有拿出成果之前,在他眼中原時空的名人,和普通人沒有多少差別。
畢竟科學研究充滿了巧合性,或許換了一個日子,換了一間實驗室,最後的結局都有可能發生改變。
甚至出生晚一點兒的奧地利科學家,沒準就被蝴蝶沒了。這種事情太常見了,只要原來的父母發生意外,或者是行房事的時間發生變化,最後受孕的精子、卵子都變了。
就算擁有同樣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換了一個人。要做到這一點,僅僅只是一次加班,或者是放假就夠了。
名人養成計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謬論。與其搞這些不確定的,不如進行衝量的好。
人才數量上去了,天才數量自然也增加了。實際上,這個年代能夠上大學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自身能力不足,想要上大學,那就只能掏錢旁聽了,萬一大器晚成,最後透過了畢業考核,同樣可以拿到畢業證。
據弗朗茨所知,目前奧地利各個大學都有一堆旁聽生。這些人不是為了畢業證,僅僅只是想要提高自身能力。
畢竟能夠掏得起錢的,那都是妥妥的富豪階級,有沒有那一紙文憑都無所謂。
可不是誰都拿得出幾萬神盾的學費,這可是維也納一棟別墅的價錢。要是折算到21世紀,那就是好多個億。
教育部都有意增加大學數量,專門給這些富家子弟提供一個受教育的平臺。畢竟這些人都是金主,可以收取高額學費,每年還可以賺不少錢。
弗朗茨清楚,這種大學出現是早晚的事情。有錢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從來都不是什麼難事。
國內沒有,還不能去國外留學麼?現在奧地利不流行出國留學,那是國內的教育質量本來就是世界頂尖的,又擁有大量的人脈資源。
對很多資本家們來說,送子女進去學習,就是為了積累人脈關係,給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要是沒有這些好處,出國留學這個費用至少可以節省大部分,他們為什麼要和國內大學死磕?
以維也納大學為例,正式考入大學的,幾年的學費加起來,都只有一千多神盾,還可以申請助學貸款。
而旁聽生的費用直接炒到了八萬神盾,不要嫌貴,一共就這麼三十個名額,完全是供不應求。如果沒有關係,根本就拿不到手。
這個價錢不僅僅只是學習知識的價格,還有人脈關係網帶來的附加值。作為奧地利最頂尖的學府,就值這個價。
奧地利擁有大大小小四十餘家大學,每家大學每年的錄取人數基本上都只有五六百人,最多的也就一千來號人。
在大學不擴招的情況下,這個名額自然就很金貴了。除非真的是關係通天,不然再有錢最多也就一個旁聽生名額。
據弗朗茨所知,每年走後門進入大學的大貴族子弟,都是個位數,大多數時間還是一個都沒有。
大貴族子弟,如果透過了家族教育,還考不上大學,那麼只有兩種情況:要麼是不適合讀書;要麼就是紈絝子弟。
想想看,出題老師天天給你上課,你都考不上大學,這還能夠說什麼?不說百分百原題,至少每個題型你都是做過的。這麼大優勢,都不能上岸就真的沒辦法了。
既然是廢物,為了面子,大家也不會把這些子弟放進大學丟人。
增加一所大學容易,可是真的有人買賬麼?進入大學在積累人脈關係的同時,又何嘗沒有父母望子成龍的心呢?
而一家都是這種人的學校,從檔次上就降低了。除了混文憑外,能夠學到多少知識,弗朗茨非常的懷疑。
旁聽生的名聲確實不好聽,可是每年都有一部分旁聽生實現了逆襲,最後拿到了畢業證。
這些成功的案例,也是趨勢著大家前赴後繼的一個因素。
積累人脈關係網,說白了就是和比自己強得人接觸,要是周圍都是一樣或者是更低層次的,這種關係也沒有那麼大作用。
檔次降低了,費用可不能降低。要不然最後需要教育部撥款維持學校運轉,弗朗茨不如拿這些錢再建立一所大學,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