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夠保證,奧地利開啟“非洲戰略”後,就會放棄德意志地區統一呢?
萬一賭錯了,他們就把戰爭藉口送上了門去。順便,還幫維也納政府解決了“喜劇帝國”這個麻煩。
總參謀長毛奇冷笑著說:“奧地利的國策變化沒有錯,可是他們也沒有宣佈要放棄統一德意志。
沒有采取行動,主要是顧及國際影響,擔心引發各國的干預。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我們還在和俄國人作戰,他們可以把普屬波蘭割讓給沙皇政府,就可以獲得俄國人的預設。
法國人也有可能被收買了,或許說是在收買中,奧地利人現在只差一個對我們動手的藉口。”
氣氛一下子冷了下來,兼併“喜劇帝國”是普魯士王國的長遠規劃。一直沒有采取行動,那是遭到了歐洲各大列強反對。
現在好不容易有機會擺平英法了,然而沒有任何作用,俄奧兩國是不可能答應的。
俄國人還可以想辦法解決,只要普俄戰爭結束,沙皇政府的立場就有可能發生變化,亞歷山大二世同樣不介意坑盟友。
最終的阻礙者只有奧地利,在這裡問題上,就維也納政府不會讓步。
企圖利用奧地利梳理法屬巴爾幹半島,和推動殖民地本土化的時機採取行動,在毛奇看來這是一廂情願。
他是激進派不假,可不是作死派。普俄戰爭還在繼續呢,這個時候拆分喜劇帝國,不是給奧地利創造機會麼?
儘管這麼幹,有一定機率引發歐洲大戰,讓奧地利戰敗沉淪下去;可是在此之前,普魯士絕對是提前沉沒的。
況且,喜劇帝國也不好欺負,從綜合國力上來說,他們僅此於英法奧西俄普六國,歐洲排名第六。
他們的實力確實不如全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可是面對普俄戰爭中普魯士,那就一點兒也不慫。
外交手段?很抱歉,這不是軍人考慮的範圍,普魯士也不是什麼外交強國。
陸海軍大臣羅恩打圓場道:“這些問題,我們戰後討論更加合適。
現在想辦法把革命黨人送回俄羅斯帝國,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
這不是他們後知後覺,主要是英國人才把革命黨送過來。不然靠普魯士的影響力,俄國革命團體就沒有幾個肯鳥他們。
這次普俄戰爭,戰場上是普俄兩國在博弈,外交上卻是英俄兩國在戰鬥。如果不是約翰牛出了大力,他們早就沒機會在這裡開會了。
外交大臣麥克凱特附和道:“沒錯,當務之急還是儘快結束這場戰爭。歐洲局勢變化太快,法奧兩國靠攏,倫敦政府的外交政策也在發生變化。
北歐三國統一在即,如果拖的時間長了,英國人有可能會放棄支援我們。”
這不是憑空猜測,英國人賣隊友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北歐三國統一過後,英國人又增加了一顆棋子,普魯士已經不在是唯一選擇。
威廉一世內心深處嘆了一口氣,即便是奧地利國策真的發生了變化,普魯士也沒有實力採取行動。
這不是英國人對他們的扶持力度不大,綜合國力上的差距,不是靠扶持可以彌補的。
歐洲大陸太小,強國又太多了一點兒。沒有給普魯士留下可以崛起的資源,和發展壯大的空間。
威廉一世做出了決定:“就這麼辦吧,把革命黨人送回俄羅斯後,就是我們和俄國人決戰的時候。
連續出現大敗,應該可以給他們創造起義的基礎。等俄國烽火點燃,我們就和沙皇政府談判。”
擊敗俄國人容易,可是要戰勝俄羅斯帝國難。這場戰爭已經打醒了普魯士政府,讓他們明白了什麼是國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