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最後贏得了戰爭,一切好說,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一筆勾銷;輸掉了戰爭,那麼軍方高層就是替罪羊。
要是提前把人搞下去了,最後這個鍋,不就落到了威廉一世自己身上身上。
總參謀長毛奇有些猶豫的說:“事已至此,我們原來的戰略計劃就無法實施了。
如果繼續拖延下去,俄國人就會利用海軍的優勢,不斷的攻擊我們的沿海地區。
沙皇政府最不缺的就是兵,這些灰色牲口不值錢,只需要一支步槍,簡單的訓練幾個月,他們就可以上戰場。
一旦出現大量的俄軍在普魯士登陸,我們的本土必定會遭到嚴重的破壞,到時候再這場戰爭中,最先撐不住就會是我們了。
就算是加強海上防禦也沒有用,現在我們根本就拿不出那麼多的部隊來守,這些新編部隊的戰鬥力大家都清楚。
到了這一步,留給我們選擇的餘地已經不存在了,只能冒險和俄國人進行決戰。”
“決戰”,這是柏林政府一開始都在儘量避免的。關乎他們生死的決戰,對俄國人來說只是一場區域性戰爭。
沙皇政府可以輸一次、兩次、三次……只要其中一次贏了,就可以把普魯士打落塵埃。
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決戰呢?難道還指望靠殺傷俄國人的有生力量,最後贏得戰爭不成?
戰爭又不是兒戲,前線有五十多萬俄軍,要擊敗他們,或許可以做到,可是要全殲他們,那就是在痴人說夢了。
最理想的結果,也無非是勝利者損害四五萬兵力,擊潰敵軍主力,再殲滅敵軍十萬八萬。
畢竟普魯士王國和波蘭人聯手,雙方的總兵力才基本上相當,就算是再怎麼自信,也不沒有人認為:波蘭起義軍和普魯士軍隊擁有同樣的戰鬥力。
在隊友不給力的情況下,交戰雙方的實力。已經被拉到了同一水平。這場和俄國人決戰考驗的不僅僅是實力,更多的還看雙方軍官的指揮能力和運氣。
“有多少勝算?”威廉一世關心的問道
毛奇想了想後回答道:“七層!”
這僅僅只是這一次決戰,並且不等於普俄戰爭就結束了。沙皇政府還是有能力將戰爭繼續下去的,唯一的問題在於沙皇政府有多少錢。
……
突如其來的轉折之戰,直接把全歐洲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很多人都悲觀的認為:普魯士人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聖彼得堡,沙皇政府已經擺起了慶功宴,彷彿他們贏得了這次戰爭。
不過戰場上的局勢,確實在向沙皇政府有利的一面傾斜。
俄國海軍這次的表現不錯,第一間就攻克了波羅的斯克地區,向外界證明了他們不是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