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英國人的態度,實際上只要普魯士能夠幹翻法國人,沒有了打手過後,他們就無能為力了,大不了被封鎖幾年海路。
法國人是不好惹,可是和加強版的奧地利+俄羅斯這個組合相比,又要好對付一些了。
“那就要普魯士人的野心,還有法國人對萊茵蘭地區的興趣了,只要滿足其中一點,這場戰爭就可以引爆。”弗朗茨信心十足的說道
沒有辦法,別的國家都是國家擁有軍隊,而普魯士是軍隊擁有國家。民族主義又覺醒了,到時候受到一點兒刺激說燃就燃。
如果他們沒有膽子挑起戰爭,不是還有奧地利麼?大不了普奧聯手幹法蘭西,不信普魯士人能夠抵禦誘惑。
餡兒餅吃了下去,未來他們就只能和法國人死磕到底,順帶英普聯手的路也斷了,三皇同盟主宰歐洲大陸的政治體系再次建立。
要不要這麼幹呢?弗朗茨很疑惑。貌似這種格局,對俄國人最有利。
奧地利只是收穫一個穩定的後方,最多搶幾塊法國人的殖民地,俄國人通往海洋的道路就暢通無阻了。
費利克斯笑了笑說:“陛下,我相信普魯士人對這個提議會非常有興趣,可是他們有這個實力,一口吞下這個誘餌麼?
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雖然也是德意志民族國家,可是他們自己不承認,拼死抵抗是必須的。
就算是普魯士在我們的幫助下擊敗了法國人,不是還有英國人在後面支援麼?
一口吃不下去,就不會有第二次的機會了。只要普魯士人和英法翻了臉,我們就不會再支援他們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普魯士王國又不是後世的德意志帝國,雙方的體量差距懸殊,怎麼可能爆發同樣的實力呢?
荷蘭人口約306萬,比利時人口約440萬,盧森堡人口約20萬,這些人中又以天主教徒為主,普魯士王國人口約1300萬,他們消化的掉麼?
經濟總量上三國加起來,比起普魯士王國來說也相差無幾。
當然這只是現在雙方的實力對比,未來肯定會發生變化,不過無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吞併一個民族主義崛起的國家都不容易。
弗朗茨甚至認為,普魯士吞併這三個國家比奧地利吞併巴爾幹半島,更加像是痴人說夢。
好吧,實際上都是想想就可以了。
沒有外力作用,慢慢蠶食都是可能實現的。要是一口吞下,不是殺個血流成河,就是被活活噎死。
既然如此,弗朗茨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奧地利是競爭不過英國人的,至少在他們的三個核心產業上,奧地利不可能是他們的對手。
沒有關係,英國人的發展之路奧地利學不來的。只能學習普魯士人,優先發展軍工業、鐵路、製造業,再加上奧地利的優勢產業——農產品加工業。
修鐵路要靠政府投資,和鼓勵民間投資,商業競爭那也是內部的問題;軍工業同樣也是靠政府撥款,這個年代國際市場只能算是小補,隔壁的毛熊就是一個不錯的客戶。
製造業就只能拼國際市場了,不過弗朗茨並不擔心,有神聖羅馬同盟這個大市場,還有毛熊這個好盟友,比歷史上的普魯士強了太多。
農產品加工業不用說,幾乎就沒有什麼競爭對手,奧地利在歐洲糧食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都是直接出口糧食。
歷史上,俄國人對外出口小麥,同時又從外面進口麵粉,這不是網路上的段子,而是在這個年代真的存在。
沒有啥好奇怪的,船把糧食運出去了,回來的時候就是空船,還要用石頭壓倉底。精明的商人發現俄國市場上的麵粉價格不錯,發現有利可圖,又返銷給了俄國人。
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一領域奧地利的競爭對手是糧食進口國的食品加工企業,雙方在一開始的成本上就拉開了距離。
這種有優勢不需要多少投入的產業,自然要重點發展了,歷史上奧匈帝國時期,匈牙利就是歐洲最大的麵粉供應商。
至於被無數穿越者重視,甚至被認為是國力體現的鋼鐵業,為什麼不是發展核心?
只要看看這個年代,市場上對鋼鐵的需求量有多小就知道了。
奧地利帝國每年就那麼兩三萬噸原鋼,俄國人才幾千噸原鋼,英國人也好不了多少,年產量不足十萬噸原鋼。
沒有辦法,市場需求就這麼大。那怕是加上生鐵,這需求量也高不到哪裡去,反正大家都沒有突破百萬噸大關。
要是把鋼鐵產業作為了核心產業,信不信幾個月過後,奧地利的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的鋼鐵滯銷?
到時候為了解決這些滯銷鋼鐵,政府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別的產業上,最後驚訝的發現鋼鐵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工業危機反而先來了。
與其如此,不如發展鐵路、軍工業帶動鋼鐵的消耗量,有市場需求就會有生產,這才是市場規律。
重點發展鋼鐵產業都超前了,高科技產業就更加不用說了。除了軍工業,一個國家的經濟模式都是市場決定產業發展的前景。
這個年代是高科技的荒漠,很多劃時代的產品,就算是在實驗室搞了出來,一樣無法推廣出去。
這種超前的領域,作為一個國家的核心產業不行,作為次重點發展物件,提前進行技術儲備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