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城十二少。”
這名字……於大章恍惚了一下。
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兒。
按理說,這樣的名字很符合那個年代的特點。
他記得在九幾年的時候,有一部香港電影叫《慈雲山十三太保》。
電影很有名,就連於大章在上學的時候都看過。
實際上,那個時期的學生,很多都是模仿香港電影給自己的小團體起名。
可問題是……
“你瞭解情況的那個受冤人,是哪年案發的?”於大章問道。
那名警員顯然也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還是答道:
“1998年,也就是十六年前。”
這就是問題所在。
據目前已瞭解到的資訊,十六年前那個小團體只有十個人。
這個人數很明顯和“錫城十二少”這個名字不匹配。
人數對不上!
那名警員肯定也意識到不對了,所以在說出這個資訊時才會猶豫。
他是怕這個資訊有誤,會誤導專案組。
“那名受冤人是怎麼說的?”於大章又問道。
“他只知道叫這個名字。”那名警員答道:
“至於為什麼會起這麼個名字,他就不清楚了。”
這時,另一個小組的警員接話道:
“我們這邊的受冤人也提到了錫城十二少這個名字,但也不知道這個名字代表什麼。”
“不過他提到了一部電影,叫做《廟街十二少》,估計和這個電影有關。”
一提起這部電影,於大章心裡立刻有了判斷。
那個策劃者起“錫城十二少”這個名字,不一定就是根據人數起的。
也許只是為了唬人,讓別人以為他們人數眾多,不好惹。
或者是,給這個團體定下一個限額,人數不能超過十二這個數字。
而後續的發展也正如這個名字一樣,最終人數定格在了十二人。
“除了名字,還有沒有關於那個小團體的具體事情?”
於大章看著剛才那名警員問道:
“比如,他們一起欺負過某人,或者做過什麼壞事?”
他的心裡一直有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