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他在分析案情?”
問這話的是夏彬。
他和於大章在松海的時候就見過,頭一次見面就收了對方一盒華子。
所以他對於大章的印象不錯。
只不過這種分析案情的方式,他還是頭一次見。
“是不是分析案情我不知道。”馬健用肯定地語氣說道:
“但每次他出現這種忘我的狀態,用不了幾天就會破獲大案。”
他的話引起了葉智羽和夏彬的思考。
片刻後,葉智羽沉吟著說道:
“他這是一種病啊。”
“從心理學角度講,他這屬於自我催眠,強行讓自己套入對方的思維模式。”
“一次兩次還行,要是經常性地這麼做,很容易精神分裂。”
“要我看,抓緊送醫吧,你是沒看到,他剛才笑的太滲人了。”
馬健知道他在開玩笑。
要是於大章心理上真出了問題,葉智羽不會坐視不理的。
隨後馬健對他們做了個“噤聲”手勢,示意他們別打擾於大章。
人一旦進入思考模式,就會忘掉自身處境,甚至連時間都不知道。
這種時候最好讓其處在安靜的環境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思維連貫性。
此時的於大章根本就沒注意到對面三個人正盯著他看。
他的大腦在高速運轉著。
不斷提出假設,並一次次進行推翻。
如果說於大章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那排在首位的,一定是:足夠尊重對手!
“對手”這個詞用在嫌犯身上,是不是覺得挺彆扭?
在大家的眼中,警察抓賊,就應該是貓抓老鼠一樣,這樣才恰當。
如果警察也這樣認為,那就犯了邏輯性錯誤。
無論哪個行業,輕敵都是致命的。
只有將嫌犯視為平等的對手,才能夠更好地去了解對方。
瞭解嫌犯的思維、瞭解嫌犯的行為、瞭解嫌犯下一步的計劃……
為什麼作案前的準備時間越來越長?
經過一番推理和假設,於大章得出了兩種可能性: